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外校长: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三十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 10:30 香港文汇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在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外语界的当务之急是:从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实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育目标和加速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目标出发,合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理念和先进模式,不懈地探索并最终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实施体系和外语教育评估体系。中国外语教育30年的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突飞猛进,其基本特点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持续升温、飞速发展、成就巨大、问题犹存。1970-1978年,即我国高校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至恢复高考的八年间,外语学习是工农兵学员的专利,而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亿学生在学习外语;过去,语种很少,主要开设联合国除汉语外的其他通用语种和少量的非通用语种。现在大学里开设的外语语种达45个,更重要的是每个语种的教学点大量增加:如,英语达900多个,日语有300多个,西班牙语有50多个。非通用语种进入新世纪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点布局不断拓展,已在全国建立了9个本科教学基地。根据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国家重点扶植的非通用语种教学点将达到30多个。同时,以外语为背景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也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的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有40余个。可以说,在外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拓展,从以前单纯强调阅读能力转化为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语教育改革:六个方面的显著成就外语教育由六大要素组成,即教师教育、大纲设计、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和测试。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师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过去,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外语教师自身以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得外语教师与外语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合二为一,也使得外语教师从外语教学法的理论高度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成为可能。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学要求新进外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很多211工程院校要求新进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师资的继续教育也极为重视,每年均举办涉及各个语种的外语师资培训。教育部组织师资培训的重点不是单一地传授专业理论,而是选拔一部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讨。二是大纲设计的改革。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一个体系。教学大纲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规范,也是教学法的直接体现。一份较为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目的、培养的能力、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顺序、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以前我们教外语,无论哪个语种,基本上没有教学大纲。一支粉笔,一本书,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随机性、随意性很大。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不仅制定了教学大纲,而且还就大纲的内容组织了宣讲,对各校实施大纲的情况予以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反复的修订;对每个专业学生所修学分数量、课程安排、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各个学校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对语言教学的认识也日益加深,语言教学法得到不断的拓展,在课堂实现的方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三是教材建设的升级。经过30年的发展,外语教材建设突飞猛进、成果斐然,“一纲多本”成为最显著的特点。基于一个大纲的教材种类繁多,每门课,包括翻译、文学、综合英语、泛读、听力等都有各种各样的教材。除此之外,各出版社还从国外引进了很多教材,但外国人编写的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我们中国人学语言的需要。中国人编写的教材,我们称之为“本土教材”,虽然在语言水平上有所欠缺,但教学适应性更强。因而,兼顾教学适应性和语言纯正性,我们采用了折衷的方法,基础语言学习教材大多由中国人自行编写,采用自己的编写体系,但教材内容篇章则请本族语者撰写,真正做到了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有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对于洋教材,拿来甄选改造应用是我们的策略。四是教学方法的贯通。国内的外语教育,从1950年代起,受语言学研究的影响,经历了很大的转变。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受前苏联的影响,我们的外语教育大都停留在静态的教学上,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它是用母语教授目的语的一种方法,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这些人才的特点是外语阅读能力较强,但相比之下,其语言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哑巴”英语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较为普遍。1978年之后被称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英语渐渐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学领导的重视,作为公共外语的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7年,大学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英语四级考试正式开考,大学英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然而,由于考生过分注重四、六级考试的成绩,而学校也同样视通过率为体现本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成分甚浓。应试教学的结果就是生产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这明显有悖于我们外语学习、外语教育的初衷。1985年前后,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沉浸法、暗示法等国外教学法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对中国外语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逐渐认识到,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各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与整合,教师在注重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当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因此,结合语言形式准确性和语言交际目的性的结构功能法(Structural-Functional Approach)应运而生,在侧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努力减少语法错误。我们认为,教师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不应该是教条的,一个好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目的)而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五是教育手段的多元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最佳教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CALL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求得最佳学习效果。CALL学习手段非常丰富,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信息量大。虽然CALL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尽管计算机技术能够提供人机交流,甚至可以通过机器人实现实时交流(如chatroom),但它毕竟是人与机器的交流,其真实度、自然度是无法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比的。尤其是计算机对很多语言现象的处理还无能为力,更无法分析学生深层次的认知能力。第二是CALL教学材料的局限性。CALL所采用的教学软件大都是商业机构开发的,商业机构提供的所谓教学软件更多的只是“课本搬家”,与原有的教材相差无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编程人员因为不了解语言教学理论,所编的程序也无法切实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因此,业内学者普遍认为,CALL虽是外语教学今后发展的方向,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六是测试手段的多样化。从大学英语四、六级到专业英语四、八级。语言测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目前国内门类繁多的英语考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学习,但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测试中一些不利于学习者外语运用能力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因此,我们在介绍和展示有关外语测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向人们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测试是外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服务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测试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公正、准确、客观地评价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它提供的反馈信息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反拨作用(positive backwash effect)。高校外语测试的反馈旨在检查外语教学的质量。大学英语从1987年开始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分别是在1990年和1991年正式开考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查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因而被称之为“学业考试”。随着人才市场对就业者英语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的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被认为是全国英语考试中最权威、难度最大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委员会适应外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对考纲和考试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反映学生真实语言水平的主观题比例,着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外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数百万的外语人才。但是,冷静而客观地正视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依然存在,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外语语言学理论研究还缺乏突破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就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外语专业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的矛盾。由于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就业形势较为乐观,导致高校外语专业持续扩招,短时期内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致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高等学校亟需建立外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外语专业教学规范的制订,具体来说,是对高校外语专业设置条件的规定。这些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还存在地区差异不断加大的问题。目前教育部正通过建立精品课程,将优秀教师的课程或上网或制作成光盘,最大程度地普及优质教育资源,使贫困地区的高校也可以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缩小各地高校外语教育水平差距。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新时期,对于外语院校和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考验和希望并存的历史契机。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单向度的外语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外语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因此,能否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