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中心学校课题组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材料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开 题 报 告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张立胜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已被批准为“十一五”安徽省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批准文号:省电教200612号,批准时间:2006年5月15日),后又上报中央电教馆,待批国家级重点课题。根据要求,经过准备,课题组研究后决定今天正式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 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2007年,构建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农村所有初中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小学都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实施“农远”工程,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宁可用烂,不能放坏”,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因此,我们的选题紧紧抓住“农远”工程应用来研究,一方面要能把远程教育设施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深入地用好,并持续用出实效;一方面要把“农远”工程应用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整合,来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深入推进新课改工作。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农远”工程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使用光盘、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怎样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对于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的农村教师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期取得实效,其作用价值不可低估。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2.1背景条件:“农远”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它涉及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思路与观点来指导建设,在搭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2.2基础条件:我县是安徽省第一批“农远”工程的试点县,又是无线上网的试点县,我校又是我县的首批试点学校,相对来说,基础条件较好。我校学区现辖一所初中,10所完小,5个教学点,涵盖了全部3种模式。通过一年多的苦苦探索和实践,有了初步的积累。2.3硬件上:我校虽暂时还未开通宽带,但无线上网设备运行顺畅,并与“农远”工程交互使用,有机整合。学校初步建成了校园网络,现有电脑教室(共60电脑)1个,多媒体教室1个。另有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个在建(综合楼),今年9月既可完工投入使用。教师多数购买了电脑,在家中也可上网,很方便。2.4软件上:我校是我县“农远”工程应用的样板学校,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各项工作都非常到位,在全县33所中心学中,处于领先地位。 人员上:我校共有中学教师52人,小学教师112人。有少数年轻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可作为核心力量发挥作用,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基础或基础很差,这在农村中小学很有代表性。有不少教师水平虽不高,但对电脑很执着。可作为首批骨干力量来培养使用。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3.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观念更新的问题。 3.2理论问题:目前“农远”工程应用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的理念、原则、策略。 3.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3.4实践问题:“农远”工程应用是一个新问题,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基于广大农村教师的水平和现状,立足“农远”工程的设备和资源,努力探索出一套快捷、高效、便于推广的培养模式,让广大农村教师通过一定时间、一定形式的培养或培训,都能大大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好“农远”工程的设备和资源,进而让其发挥效益,4.1主要研究内容4.1.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4.1.2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效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4.1.3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案和校本培训研究4.1.4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与提高研究4.1.5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效果的跟踪检测与评估研究4.1.6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2 主要观点4.2.1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关键在运用,运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素养提高的关键在行之有效的培养和培训。 4.2.2“农远”工程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4.2.3“农远”工程运用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4.2.4“三种模式”的应用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4.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4.3.1以校本研修为主,节约成本费用,实效性强,便于在农村中小学推广。4.3.2以“边教边学,边学边用,边用边悟,边悟边学”为特点,促进了教学、培训、研究的有机结合。4.3.3广大教师人人参与,整体推进,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6月至2006年9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状调查,后指定整体培养方案,再制定第一轮选本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资源的查阅、调用,从而推动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7.1实验成果汇编: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阶段报告、个人总结、工作方案、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教学案例、教案精编等 (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7.2课题论文汇编(若干辑)7.3课题研究报告7.4 所有资料、成果的电子版(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8.1研究周期 前后两年半多一点的时间,即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 。8.2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 8.2.1 2006年3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完成课题论证及申报,争取立项。 8.2.2 2006年6月2008年9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6年6月7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开展现状调查,并作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轮(2006年8月2006年9月),主要工作:制定培养方案,初步落实校本培训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相关的研究。 第三轮(2006年9月2007年8月),主要工作:进一步修定培养方案,配套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管理;写出中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07年9月2008年9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建立评价体系;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开展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的研究,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8.2.3 2008年10月2008年12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主要成员 9.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程远 徐晓平 周本和 组 长:张立胜 副组长:孟祥瑞 周典成 周本玉成 员:周 明 丁 楠 史晓鸣 刘良才 张荣军 赵胜华信息技术指导: 丁 楠9.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设计筹划: 张立胜课题研究人员: “模式一”、“模式二”课题研究组:组长:史晓鸣 副组长:周本玉 张新生组员:何维敏 周先耀 李 缙 唐俊峰 档案整理:何维敏“模式三”课题研究组:组 长:周 明 副组长:丁 楠 组 员:刘良才 张荣军 董 文 张其翔 李志文 王宏垠 陈万开 马长春 孔德友档案整理: 丁 楠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也会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再加上全体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06年5月26日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