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泰和乌鸡产业发展思路泰和是泰和乌鸡的唯一发祥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由县域内特定的水质、气候环境下孕育的一个独特物种,以其美仑美奂的观赏性和奇异的药用、营养、保健价值而驰名海内外。多年来,各级领导一直把泰和乌鸡当作“产业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领导机构-泰和乌鸡产业领导小组与泰和乌鸡产业办公室,相继颁发了泰和乌鸡商标保护管理办法和泰和乌鸡规范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产业办、工商局、技监局组成的泰和乌鸡规范管理清理整顿工作组,制订了“泰和乌鸡”标志标识使用管理规则,启动了泰和乌鸡数码防伪系统与泰和乌鸡网站。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的决定与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自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给予了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泰和乌鸡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众多殊荣。2000年8月泰和乌鸡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品种,2001年12月泰和乌鸡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列为农业部品种保种目录,2002年3月泰和乌鸡种蛋乘“神舟3号”遨游太空,2004年10月泰和乌鸡成为全国首例活体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5年10月我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泰和乌鸡节,2006年泰和乌鸡国家标准也相继出台,2007年9月泰和乌鸡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中国驰名商标”,并相继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有这些使泰和乌鸡名声大振,加上当今世界兴起的黑色食品热,泰和乌鸡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发展现状1、以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行泰和乌鸡标准化养殖。按照“科学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采取引入项目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农户联动和财政补贴促动等多种方式,以国道沿线为主轴,建立了13家泰和乌鸡原种大型养殖场和澄江、马市、塘洲、南溪四大商品乌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培育5万羽以上泰和乌鸡养殖大户120户,1万羽以上大户600户,实行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提供鸡苗、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禽病防疫的“四统一”生产、管理模式。截至2012年,全县泰和乌鸡保种核心种群达到3万羽,泰和乌鸡种鸡规模达到30万羽,商品乌鸡饲养量达1200万羽。2、以龙头为牵引,推进泰和乌鸡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泰和乌鸡龙头加工企业,支持技术改造提升,扩大加工能力,打造优质品牌,促进产品转化增值。截至目前,全县拥有泰和乌鸡加工企业13家,形成8大系列30多个品种,其中白凤乌鸡酒、复方口服液等20多个主导品种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托养殖和流通大户,组建泰和乌鸡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由产中服务向产前拓展、产后延伸,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完整产业链,提高泰和乌鸡养殖户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引导农村民间流通组织、经纪人队伍帮助泰和乌鸡养殖大户、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供销公司等销售网点建立长期的供销合作关系,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据统计,2012年全县泰和乌鸡出笼量达到960万羽,其中县内加工企业消化360万羽,活鸡外销600万羽,销售礼品盒装乌鸡鲜蛋1000万枚,创产值4.5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农民从泰和乌鸡产业中人均增收239元。3、以监管为手段,提升泰和乌鸡品牌形象。一方面,从建立健全泰和乌鸡市场监管体系入手,加强泰和乌鸡原产地域产品、泰和乌鸡商标、泰和乌鸡网站、数码防伪系统的管理,加大泰和乌鸡原产地域保护宣传力度,规范泰和乌鸡市场流通秩序,打击市场侵权行为,依法维护泰和乌鸡品牌声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举办泰和乌鸡节、创办泰和乌鸡展示馆以及报刊、电视等宣传媒体,加大对泰和乌鸡的宣传,鼓励泰和乌鸡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大力发展泰和乌鸡饮食文化,扩大泰和乌鸡的影响力,提升泰和乌鸡的品牌效应。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泰和乌鸡育种工作困难重重,品种质量难以提高。泰和乌鸡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家禽珍品,虽然经过几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保种企业自负盈亏,90年代初泰和乌鸡销售价格较高,保种企业还能维持运转,自2000年后,由于杂交乌鸡及块大型养鸡企业的价格冲击,泰和乌鸡销售价格一直处于低价徘徊,保种企业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同时,保种企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致使保种企业负债累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员缺失,要搞好泰和乌鸡育种工作举步维艰。2、产业利益共同体未形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泰和县年饲养泰和乌鸡种鸡5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户有12家,年饲养泰和乌鸡商品鸡10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户有5家,但主要为自产自销,行情好时,一哄而上,行情低迷时,一哄而下。导致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产业利益共同体,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虽然经过多年来的摸索,但由于受市场的制约,靠政府性项目投入支持发展起来的企业进取市场的能力较弱,没有发挥出生产与销售对接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与养殖户仍然停留在自由式的买卖关系上,“公司(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模式难以搭建,致使泰和乌鸡商品鸡养殖户滞步观望,种鸡养殖户举棋不定。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泰和有10多家以泰和乌鸡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缺乏订单拉动,加工企业既使有订单下到商品鸡养殖户,其利润微乎其微,还不如少养或不养。既使养一些,也是以活体销售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加上泰和乌鸡自身的品种特点,须饲养90日龄以上才达到0.75公斤,养殖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空间较窄,缺乏价格竞争优势,难以与杂交乌鸡品种争夺市场。另外,由于缺乏营销组织的市场牵动,产品与市场对接渠道不畅,销售区域主要以本地为主,消费群体范围较小,有价无市比较突出。3、周边杂交乌鸡养殖企业的兴起,挤兑了泰和乌鸡的发展空间。九十年代初,由于缺乏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未建立泰和乌鸡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客商到泰和来引种泰和乌鸡,引走的都是纯种乌鸡,导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养殖周期相对较短,饲养成本相对较低的杂交乌鸡,风靡一时的泰和乌鸡销路越来越窄。同时,成本较低的杂交乌鸡,消费者也难以识别,挤占了泰和乌鸡销售市场;还有是泰和乌鸡的生长期长、饲养成本高,无法与块大型鸡竞争市场,更不用说与饲养低风险的孵化-防疫-回收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禽类养殖企业竞争。4、缺乏以泰和乌鸡为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加工转化严重滞后。多年来,泰和乌鸡的销售主要以活乌鸡、速冻冰鲜乌鸡、礼品包装的鲜蛋为主,不利于长途运输和保鲜,且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新的销售市场的拓展。尽管全县现有13家泰和乌鸡加工企业,但由于投入不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开发不力,使泰和乌鸡的加工转化一直停滞不前,泰和乌鸡年加工转化也不到400万羽,要带动整个泰和乌鸡产业的发展可想而知。5、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品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多年来,各级领导一直把泰和乌鸡当作“产业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领导机构-泰和乌鸡产业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泰和乌鸡产业办公室,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自2009年以来每年给予了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也取得一些成效,获得了众多殊荣。但对要做大做强一项产业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一是政府投入受财政所限,企业又不愿投入,在拓展销售渠道和占领市场方面办法又不多,只想搭车赚钱,使泰和乌鸡品牌优势难以发挥;二是涉农项目扶持资金未整合。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众多,但相关部门都各自为政,对泰和乌鸡产业不够重视,涉农项目扶持资金向泰和乌鸡产业发展倾斜很少。既使有也如同撒胡椒面,末发挥项目扶持资金的作用。三是以泰和乌鸡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投入不足。泰和乌鸡现有系列产品有八大系列30个品种,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早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深加工企业又不想扩大生产规模,仅维持现状。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互相残杀,降低产品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据了解,90年代初每吨乌鸡基酒投放泰和乌鸡80只,而现在为20-40只左右,有的酒业公司投放的还是杂交乌鸡。四是新产品研发滞步不前。泰和乌鸡的营养、药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开发利用,泰和乌鸡系列产品依然昔日的老面孔,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6、泰和乌鸡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严重,相关部门维权乏力。泰和乌鸡因其特有的营养、药用、观赏价值誉满全球,吸引了国内众多养殖和加工企业的眼球,有些企业盗用泰和乌鸡的品牌,大肆养殖和加工乌鸡及其衍生产品销往市场。就连本市范围内的一些地方特产供应商与养殖户也以低价的鸡蛋冒充泰和乌鸡蛋包装销售,挤占了泰和乌鸡市场,损毁了泰和乌鸡声誉。为了打假维权,有关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泰和乌鸡市场清理整顿小组,做了很多工作,乌鸡办还拨出经费制作了正宗泰和乌鸡防伪标识标志并启动了防伪查询系统。但因“泰和乌鸡”商标目前只适用于活体鸡上,乌鸡蛋又没有简便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使打假维权工作难有实质性成效。同时,由于泰和乌鸡产业办没有执法权,只是协助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开展泰和乌鸡市场清理整顿工作,打假维权工作要经常性开展难度较大。三、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一)、发展思路泰和乌鸡产业化发展应以“产业富民”为目标,以市场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泰和乌鸡产品质量和扩大泰和乌鸡产品深加工领域为中心,充分发挥泰和乌鸡资源优势,运用泰和乌鸡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保护和推动作用,推进泰和乌鸡养殖达到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泰和乌鸡产业走向健康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产业富民”目标。二)、重点举措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产业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一是落实泰和乌鸡产业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工作职能,将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纳入有关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定期督促检查,年终考核奖惩;二是明确泰和乌鸡产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确保充足的工作经费和产业服务经费。其职责是制定并实施泰和乌鸡产业规划,协调相关部门保护泰和乌鸡品牌并规范泰和乌鸡市场,督促协会落实泰和乌鸡产品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引进泰和乌鸡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泰和乌鸡产业链,提升泰和乌鸡产品附加值。形成以泰和乌鸡饲养、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各繁殖饲养、精深加工企业为骨干,以各重点养殖乡镇(场),养殖专业村、养殖专业户为基础的“金字塔”式泰和乌鸡产业良性发展格局。2、保护种质资源,构建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护平台。一是提高对发展泰和乌鸡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扶持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种单位或企业,配备专业的育种人才,加大提纯复壮力度,组建一定规模的家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泰和乌鸡良种繁育体系。二是以发展原种泰和乌鸡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完善标准质量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种泰和乌鸡产品,使之适应市场需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三是推行“统一供种,分散饲养”的管理模式。在县域范围内指定12家原种泰和乌鸡养殖场作为统一供种基地。种源供种单位要与县乌鸡产业办签订种质资源保护责任状。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新品系,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保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3、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辐射功能。通过整合兼并、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的办法,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实现龙头企业、中介经济组织、农户三大要素经济效益“三赢”。通过企业龙头带动,初步形成“散户+大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的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发展体系。帮助他们上规模、上档次,做大做强,发展升级市级龙头企业成为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围绕龙头建基地、依靠龙头带基地、特色产品基地的格局,确保泰和乌鸡系列产品能够占领省内外市场,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各级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种资本进入泰和乌鸡产业各个环节,组建产业联盟,带动产业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