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究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阅读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这本书,让我有更深入了解 语言与历史的关系的愿望。个人类群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语言,这种语言就能传递无害的 知识和信仰,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的无形财富。让我们能够站在祖先 的思想和情感积淀的肩膀上。语言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起 帝王、国家、经济这些因素语言群体才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掌控者。下面我就以汉语为例进行思考:汉语大体的发展历程一不断有外敌涌入,但仍坚守了语言的统 和稳定。语言的历史最能说明民族的真实特性及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盛衰 涨落。中国的传统典籍都是以汉字为载体记载的,中文是中华文化 的根。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依靠汉字承载、传播、 见证和昭示的。汉字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苏美尔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已在1500多年前失传,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 下来的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文字,可以说是文化的活化石。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 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尽管研究的历史久远,可惜 由于时间太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汉字的来源有三个阶段,原始汉字是图腾崇拜,画形象,第二个阶 段是根据这个世界物质的运动轨迹造型成汉字,第三个阶段根据新星的运动变化规律造就汉字,这样的汉字就具有指导人走向真理与光 明,能开启人的智慧。汉语的历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北方话、现代汉语。上古汉语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7世纪), 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的易经。 重构上古汉语的工作开始于清朝的语言学家。西方的古汉语先锋是瑞 典的语言学家高本汉,他主要研究汉字和形式和诗经的韵律。中古汉语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纪到10世纪) 根据根据切韵涉及到的,它可以分为早期(公元601年),以及晚期 (根据广韵所反映的,公元10世纪)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 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这种证 据来自几个方面:现代方言的多样性、韵书以对外语的翻译。正如日 耳曼语-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 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 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 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早期北方话这种汉语为元朝(公元14世纪)使用的北方方言,它保存在了 周德清在14世纪初撰写的韵书中原音韵中。早期北方话中,平 声已分为阴平、阳平二声,入声渐渐消失,清浊声母合并,实际上已 经形成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族的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它是以北京话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 语。现代汉语也是中国大学里许多文科专业的一门课程。 现代汉 语的书面形式来源于宋元时期的白话文学;口头形式则来源于元明时 期的官话。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历史,语言的南移背后的动力一 定是为了寻求更加肥沃的土壤。秦朝统一六国,平定天下是汉语南移 的以个重大的原因,他命令50万人迁移到了他新征服的五岭地区一 “与越杂处。秦始皇的这项决定让汉语有了更多的发展。战争、宗教、 人口迁移和政策往往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 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 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 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 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 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 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 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 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唐代在切 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 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另外,隋 唐时代,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又是南朝时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吴 语仍然有一定流行度。金陵话、苏州话和扬州话都是当时吴语的代表。 隋炀帝曾经在扬州学习过吴语。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 原音韵,作为标准音。并且废除广韵的标准音地位。这样,中 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 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将 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 表。清代雍正帝在(仃28年)设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 话”作为标准音。而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 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 响。此外,在民间,由于南京和扬州在近代成为北方话地区,因此南 方的吴语开始以苏州话为主要代表,以继承南朝的南方雅言,并且以 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 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 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 白为荣。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吴语文读为基础。另外,明清时 期,粤语也因为经济发展逐渐流行,粤语实际上是唐宋北方移民影响 当地语言形成的,也是公认比较接近宋朝标准音广韵的方言之一。到了 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 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 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 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 个名词得到传播。从对汉语的历史意义的探讨发现: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 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 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 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 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在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 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 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 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 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 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 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 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 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对于做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来说,汉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民族 的灵魂,民族的精华。它承载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成败,更是民 族文化的寄托。我们的语言让我们成为文化连续的统一体,将我们的 思想传递给后世。任何一种语言传统都有可能孕育出大的创新,特别是在现代环境 的条件之下,创新得以更加快速的传播。语言的未来和它的过去一样, 必定充满意外的变迁,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