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游戏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姓名:唐承露工作单位:市委机关海棠幼儿园摘要:所谓游戏活动是指以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并且能给儿童以主体性的体验。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同时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它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游戏蕴含着深远的教育价值,潜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建构着坚实的成长阶梯。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都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游戏的天地中快乐地学习,健康成长。对于身心快速成长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意义是重大的。关键词:游戏活动 主体性 创造性 独立性 重要性 身心发展 一、 中外各个心理学家、教育家所定义的游戏教育活动 游戏活动,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游戏的定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争论几乎持续了一两个世纪。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席勒斯宾塞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的遗传行为,是个体发泄其过剩精力的过程;拉查鲁斯艾加克认为游戏是松弛心理疲劳和压力的休闲活动;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人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不是做,而是人的情感和思想一种健康发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是同化的一种形式;前苏联学者维果茨基、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人则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而且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的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我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近年来,我过学前教育工作者就是如何界定游戏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大量探索,并得到了一些共识:“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游戏活动实质上是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只要这种活动是以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并且能给儿童以主体性体验,那么这种活动就是游戏。” 假如我们去问问孩子们,答案似乎很清楚。当我们问到一个正埋头捏着泥饽饽的孩子:“你干什么呢?”他会说:“玩呗!”“捏它干什么?”“可有意思了!”一位母亲问他的儿子“出去玩是什么意思?”回答是:“就是出去干你平时开心得不想回家吃饭的那些事。”有意思、好玩、开心,即儿童是在从事追求内在目标的活动,这是一种由内驱力直接的内在动机所策动的快乐的活动。这样看来,对幼儿的游戏似乎可以得到一点共同的认识: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当然,幼儿游戏绝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它不同于成年人的游手好闲,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儿童是“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的意义的。”二、 游戏的各种特征(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玩什么、怎么玩均有幼儿自己决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幼儿,或是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便不难发现,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幼儿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游戏,并且这些游戏是他们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没有人强求。幼儿往往满足于活动过程而不在乎其结果,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儿童的游戏是实现它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二)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 幼儿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很多时候幼儿甚至因为游戏而“误了事”,受到成人的惩罚,他们还会继续寻找游戏的机会,并乐此不疲。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可见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在把这些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有兴趣性和娱乐性。幼儿是以游戏过程本身得到愉快和满足的,如果幼儿对游戏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己,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三)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展开。在游戏中,孩子经常扮演“老师、爸爸、妈妈”的角色,同时需要把道具“泥沙”当作“米饭”,把“洋娃娃”当作“小宝宝”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他们需要依靠想象不断变换物体功能,不断变换人物的角色,不断变换游戏的情节。这样,他们开展的游戏才有趣味性和玩下去的可能性,反之,没有孩子会喜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把他们想象的事物“真实化”就是为了使游戏可以更好玩更有乐趣性。在这之间,他们还学会了很多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孩子们自己通过途径得来的。对孩子们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应多多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四)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幼儿游戏不是主观臆想或空想,而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其生活的写照,反应其知识经验。儿童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具有们明显的虚构性。幼儿在进行一个游戏的时候,难免会有因为设备不齐全或某些因素的时候而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了。比如说,幼儿在进行“娃娃家”游戏的时候,谁扮演“爸爸”,谁扮演“妈妈”还有“锅碗瓢盆”等等,这些都不太可能用真实物件代替,幼儿只能自己尽心扮演,从而达到游戏的效果。所以,幼儿的创想能力非常重要。(五)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游戏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活动。幼儿游戏有主题、有情节,有实物材料,有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游戏中的具体内容、情节、角色、动作、实际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之间还有对话,所有这一切,会不断引起儿童的表象活动。然而,又是因为在这些表象的引导之下,儿童的游戏会更加有趣味,让孩子可以非常享受游戏,在游戏中其乐无穷。(六)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 有些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反映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会忘我,因游戏而“误了事”,甚至觉得他们玩得太疯狂。其实并不是这样,幼儿游戏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游戏中,个体会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家长和教师所反映的疯狂状态,其实是一个幼儿表现他对这个游戏的极度喜欢,说明这个游戏有趣,才能引起幼儿如此之大的反应。真正地,即使是极单调的插棒游戏,幼儿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与规则”。这一特征与游戏的自主性紧密相关。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活动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因此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三、 游戏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学龄前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体验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所以,游戏活动在幼儿的生命中充当很重要的一份角色。(一)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好动是学前儿童的特点,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觉疲劳和厌烦,所以我们总看到学前儿童在蹦蹦跳跳。孩子们在奔跑、跳跃、攀爬、钻进钻出的活动中,在荡秋千、玩滑梯、拍球的活动中、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大肌肉动作和多种运动技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协调平衡能力等;而当学前儿童进行拼图、绘画、玩沙、玩水等需要小肌肉活动游戏时,可以训练手腕、手掌、手指的灵活性,手与眼的协调性,使学前儿童更为灵巧。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可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会受到限制。游戏可以满足他们身体活动的需求。(二)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1、 语言的发展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做出言语的反应,游戏中有机会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儿的肚子游戏中,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他们边想边说边玩,这些语言机油模仿,又有创造,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2、 认知的发展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记忆、想象、思维,通过对各种游戏材料的使用、对各种游戏角色的扮演、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实践,去接触、感受、探索新事物、了解物体(游戏材料)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三) 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心里和教育研究者令人兴奋地指出,“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展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这恰恰是游戏的作用之所在。”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并已经和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游戏时,学前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观刺激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幼儿可以从游戏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只要稍稍启发一下,就会释放出无穷的力量。 所以说,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四) 游戏能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游戏也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幼儿在游戏时多数进行象征性的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进行角色行为交往,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幼儿在游戏中加入了想象性,出现创造性的萌芽。这种游戏游戏与现实活动有相似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智能。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神思遐想、奇异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反而还能得到接纳、赞赏,而这又会成为一种信息反馈,强化学前儿童的创造思想和行为。同时,发散性思维是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学前儿童能变换各种方式来对待物体,通过对同一游戏材料做出不同的设想和行为,或对不同的物体做出同一种思考和动作,就能扩大学前儿童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范围,增加相互作用的频率,使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五) 游戏能够噗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 游戏是幼儿表现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学前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能在游戏中完全妥当地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高兴或不顺利的事情,又或者感到束缚,未能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但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绪是社会所能接受的。所以说游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学前期是个体情绪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需要很注重幼儿的情绪发展,对此引起重视。(六) 游戏能使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在游戏中,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他们逐渐地发现和了解了自我与他人,了解了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使自己的行为能为同伴接受。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技能。因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