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本草培训讲义一三焦:(一)三焦的概念:有上、中、下三焦之分,用于人体部位的划分;三焦内包括五脏六腑人体部位;所以,也就是人体及脏腑的总称。(二) 三焦内容与功效:1. 上焦内容:人体横隔以上为上焦,包括头、上肢、胸腔(外部结构)、心和肺(内脏); 功效: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将营养精气散布于全身。2. 中焦内容:横隔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上腹部、胁肋部、背部、脾胃肝胆;功效:主消化、吸收;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化生成营养。 3下焦内容:脐以下为下焦,包括下腹部、腰骶部、盆腔、下肢、 及肾、膀胱、大、小肠。 功效:主分浊与代谢。将代谢的水液及废物经大小便排除体外。(三) 人体背部五脏分布与三焦图:A.五脏:以人手为标尺,由大椎至长腔穴可分为: 肺大肠 心小肠 肝胆 脾胃 肾膀胱B. 三焦:上焦:檀中穴对应部位以上,主要包括心、肺。中焦:檀中穴命门穴,主要包括肝、胆。下焦:命门穴长腔穴,主要包括肾。二 经络学说:(一) 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通俗的来说经是主要道路(干线),络是分支线;经脉是人体的纵行干线,络脉是人体的分支系统。(二) 作用:运行全身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交接,把全身上下内外联结成一个整体。(三) 组成: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正经和奇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称为“十二经脉”;奇经任、督等八条。这十四经络是我们人体的主要干线。(四) 十四经络的分布与走向:阴经阳经循行部位(属脏)(属腑)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线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前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下肢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线躯干任脉中央前正中线督脉后正中线(五) 十四经络走向图:(附图)(六)三焦经络的关系:津道路经络气汽车三焦(脏、腑)血营养营养三、经络运行时间表:地支时辰经络配穴子23-1 胆中渚丑1-3 肝侠谷寅3-5肺曲泉卯5-7大肠太渊辰7-9胃曲池巳9-11脾解谷午11-13心大都未13-15小肠少冲申15-17膀胱后谷酉17-19肾至阴戊19-21心包复溜亥21-23三焦中冲四、人体十一大系统和各经络的协调关系:胆经: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肝经: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膀胱经: 泌尿系统 骨骼系统肾经: 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脾经: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大肠经: 排泄系统心经: 循环系统小肠经: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心包经: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三焦经; 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五. 十二条经络反应的症状:胆经: 虚弱无力 眼花 目黄 嗜睡 夜汗 易淋巴管发炎 疲倦 乳腺增生 局部肥胖 腋窝肿胀 后脑痛 内分泌不好.肾经: 尿频 尿量少 眼皱 眼袋 下腿肿胀 足下冷 善恐 犹豫 肠功能减弱 腰膝酸软 来经前腰酸背痛 睡眠质量差 心惊 记忆力差.膀胱经: 泌尿系统: 尿液少 生殖器肿胀 骨骼系统: 后背痛 四肢倦怠无力 生痔 肩颈痛.胃经: 喜冷饮 口干 口臭 腹胀 胃胀气 大便干燥或多日不便 口腔糜烂 牙龈肿痛出血 体热 打嗝 经络走向的腿感疼痛和痉挛.大肠经: 便秘 腹胀痛 头痛 肩与前臂部疼痛 体热 口干.肺经; 皮肤敏感 有痘 四肢发冷 易有鼻炎 慢性咽炎 体热出汗 痰多 背部有痘.脾经: 胃胀 肋下疼痛 呕吐 打嗝 排气 内分泌不好 腿部静脉曲张 贫血 低血压 风湿 关节疼.心经: 胸口疼痛 肩与前臂疼痛 失眠多梦 目赤 两颧发红 五心发热 胸口沉闷 口干 血液循环不良 心思过多 少气懒言 压力大.心包经: 血液循环差 易有心血管病 心烦 上肢痛 目赤 便秘 心博过快三焦经: 免疫系统下降 易疲倦 忧郁 有慢性病.肝经: 肝火旺盛 眼眶发干 有眼屎 肤黄 腰痛 经痛.小肠经; 经 后脑 太阳穴至耳疼 来经前肚胀 后肩胛至臂处疼.心经 膀胱经: 肩颈痛脾 胃 肝 胆: 风湿心 心包低能量; 低血压心 小肠: 血液循环不良 胸闷大肠 三焦 小肠 心: 肩颈病一技术何为透皮技术?一、透皮技术 (一)概念:医学上称为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tems,TTS ), 是指直接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成分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迅速通过皮肤各层,在6分钟内直达真皮层的毛细血管,且能够持久缓释地参与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的治疗作用。(二)专利级技术:国家科技部组织在“十五”863计划会议上,通过了MEMS重大专项“透皮药物释放技术”,该药物释放技术的创新为:“发明了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透皮增强肽”,此技术将会更加完善以大分子为基础成分的产品的渗透和使用。该技术将在第“十一五”计划中大力推广。(今年为第4年)。(三)具体优势表现为: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这样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和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产生可持久、恒定及可控的作用。(四)在皮肤的作用过程: 提炼出的中药成分经透皮技术后包裹变成为:有效活性成分在皮肤扩散 从皮表分配进入到角质层 由角质层渗透进入活性表皮 由活性表皮垂直渗透进入毛细血管 由毛细血管靶向导入脏腑,直达患病之处(五 本产品比同类皮肤给药型产品(精油)的优胜之处:都属于经皮肤渗透给药,但经透皮技术后的本产品,比精油渗透的速度快达50倍,渗透的速量高100倍。产品篇(六个套合)养生文化:1养生乃中华族人长寿之根本。养生首选养身,为何养身?传统中医的养生原则指出:通经活络,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尽在外调,为养生关键。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十二经脉处在畅通平衡状态,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保持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黄帝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深深地揭示出人与天地相应、阴阳平衡的和谐境界。正是这精髓使东方人乐于追求超凡脱俗的魅力。2中华养生学除了与医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之外,还深受宗教、哲学、伦理道德及民风习尚的影响,在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占据重要地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小运转要协谐,方能达到天人和谐的地步。道家养生鼻祖先秦的老子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的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重积”即积德;这句话用现代预防医学的语言解释便是:早行养生之道,持之以恒,积聚养生之德;养意志,调情志,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食物:现代引申为健康食品、饮食疗法。形体: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摸、推压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导引四肢作各种运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效果。(本草便是采用经络按摩原理及手法,与道家养生相吻合)。所以,道家修炼到一定程度可达到疏通全身经络的功效。(本草之谜的本源故事取自明末到整个清朝,因那时的养生是最完善、最辉煌的,犹以乾隆皇为例,终年89岁,历经四朝,被誉为古稀天子)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为道家,他的穿衣打扮一生以道士装扮,广州医学院大门内的雕像亦如此;明朝著名的中医学家孙思邈亦是道家,所以道与中医有很深的渊源。产品篇:起源、技术理念、产品结构、症状(理论)、适用人群、功效、成分、卖点、用量、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摘自黄帝内经本草之谜养生:万物于其草昧之时 皆天地阴阳恒久易卦 本固而枝荣 世人于其始生之刻 皆身心表里永续通达 养生得期颐一经络养生的重要性及原理: 传统中医的养生原则指出:通经活络,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尽在外调,为养生关键。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十二经脉处在畅通平衡状态,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保持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黄帝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药物先打通穴位,通过渗透皮肤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病之处;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经络养生疗法确实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治疗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且费用相对低廉;现代医学证实,穴位经络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脏腑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专家将该疗法归属于国际流行的自然免疫平衡疗法。二源于(渊源):本草经典 源远流长正文:在明正统元年间,云南嵩明人兰茂费数十年之殚精编写出本草专著滇南本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