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三首导学案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 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 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4 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导学案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合作探究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包括诗题、作者、内容)。方法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导。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能力提升一、 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1、自由朗读2、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二、 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2、解读第三、四句。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规律总结一、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三、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拓展探究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责,但感别经时。诗歌解说: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2、 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第二课时短歌行导学案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信息筛选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合作探究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作业设计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三课时归园田居导学案知识积累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解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合作探究一、“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1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1) 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哪一句是点题句?(2) 归固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1)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2)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能力提升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明确:学生讨论并总结诗人是采用何种手法表达感情的。明确:分析鉴赏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一、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背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2、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并尝试翻译鉴赏。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