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归因与对策摘要: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年以教督字号文件印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在2009年国家又再一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虽然一些地区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本文探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对策,使中小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成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课业负担、归因、对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新时期,这一老大难题又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加以破解,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情况:(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书包越来越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为3.5公斤,初中生达到了5.5公斤。1在部分地区,“拉杆书包”成为畅销品。这里除了部颁教材和练习册外,大量充斥的是教辅书,它们大多出自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摊售、书店随教材的搭售及家长和学生的购买。此外还有大量的“特级教师”辅导材料、“重点中学”习题集,其炮制者多为一些不良出版商、少数名校的“名师”及师范院校的“研究所”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二是作业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07年6月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占用1.5小时去完成每日课后校内布置作业的人42.8%,占用2小时的达到18.4%,占2.5个小时的达8.0%,占用3小时的达7.9%,仅有22.9%的学生能在40分钟以内完成校内作业。许多课外作业机械性十足,做作业越来越成为只动手不动脑的“力气活”。三是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07年5月对牡丹江市、双鸭山市和尚志市的11所小学和12所中学调查显示,初三、高三学生几乎全是6:00时以前起床,22:30以后睡觉,没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2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眼睛近视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二)“禁补令”成一纸空文 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假期时间补课。“禁补令”颁发之后教育部又在相关文件中加以反复重审,各个地区也出台措施加以落实,甚至不惜采取暗访、随访、接受举报、教师罚款、校长撤职等方式加以治理。即便如此,补课行为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在“禁补令”高压态势下,一些学校将补课地点从校内搬到校外,用别人的场地补自己的学生;一些教师在家中办起“私塾”,课内教学、课外补习;不仅公办学校顶风组织学生补课,社会上各种“课后班”、“托管班”、“补习班”、“文化学校”也应运而生。对此,教育行政部门颇感棘手,公众对推行“禁补令”也没有形成共识。2004年初,沈阳市26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对中小学假期补课解禁,引起广泛争议;2005年11月,沈阳市教育局、物价局出台沈阳市面向中小学文化补习机构设置标准及管理暂行办法,放开对社会补习班的审批限制,引起高度关注;2007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考试频道、题客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2800多名受访者中,52.2%的人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甚至坦诚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只有14.4%的人“说什么也不补”。在这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和强烈的现实需求面前,如何做到令行禁止,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三)变种“重点班”继续挑战教育公平“重点班”的实质是利用排序法则实现学生学业上动态竞争的一种机制。“重点班”制度有两个来源:一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误读。因材施教原则旨在对各种类型、各种特点、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我国早期实行“快慢班”制度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由于管理者对竞争机制的过分偏爱,使得“快慢班”制度总是倾向于把最好的资源给那些更好的学生,导致了基础教育中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公平。二是滥觞于“重点校”制度。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意在通过层层选拔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强大国防力量输送人才。此后国家沿用这种通过竞争、筛选、淘汰以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在教育经费、生源、师资等各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最终形成了等级化的公立学校。尤其是当“重点校”制度与“择校生”制度结合起来的时候,“重点校”、“重点班”更是变成了权力寻租的利器和滋生腐败的温床。因而,早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就颁布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教改试(实)验班外,一般不设试(实)验班。”新版义务教育法更进一步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二、中小学生们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一)教育观念的偏差首先是传统教育观念。中国封建社会流传着几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古话宣扬的是以读书为荣耀,读书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获得财富的思想。有许多人深受此种观念的影响,以及要改变自身命运的想法,就奋发苦读,即使负担很重,他们也能承受。这使读书人丧失了两个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一是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二是“为学”应有的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很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学生课业负担往往过重,出现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的现象。这种观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有明显反映,接近4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可以感觉到家长们往往认为读书人是受人尊重的,这种想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其次,精英教育观念。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培养尖子生,每一项教育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精英教育的思想造就了“重点校”、“示范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被人为地集中到少数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中学便开始划分文科、理科,学校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考试和升学,而不是人的发展。人们对精英的希望和追求,以及成为精英后的光荣和物质利益使得人们不惜加大课业负担,也要去争取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再次,应试教育观念和歪曲的教育政绩观。应试教育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偏重于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估学生能力,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教育界的人士对这种教育模式是轻车熟路。于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重,越来越偏离教育育人的本质。有些地方政府给教育局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给老师下达指标,老师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地方政府官员、教育局长、校长官化问题突出,脱离教学,不了解学生。有些学校校长常年不上课,跑关系。有些教育局长没有学校专业教育背景,不按教育规律、学生身心特征办学,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夸大政绩。(二)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中学的课程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优点在于学生能系统的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类型的课程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学科间的划分过于细致,不仅难以突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而且各学科强调各自体系的完整性极易造成部分内容重复,从而使学生精力分散,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教材偏重逻辑,忽视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情感、道德等社会性的发展也不利。41.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有些课程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现实,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所学知识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生活毫无联系,因此出现一些学生考完就扔课本的现象。有些文科课程学了三年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初中毕业后不用全部忘记,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表现。不少课程内容根本就不需要在课堂上去学,可为了对付考试,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背诵做题。而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大学学习和工作中几乎是用不到的,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形成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而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2.课程内容过于统一。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发展阶段,必修课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选修课严重不足。所有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符合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这一事实。因为某些能力对有些工作是必需的,对另一些工作则是可有可无的。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爱好,自身的特长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实行统一要求必然会遏制一部分有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3.在课程的安排上,偏重于语数外等文化知识的学习,而疏于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不能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来有效缓解学习而导致的精神压力。在对教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不适应新教材,认为新教材比老教材难度大。相比较课改之前来说,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提前到了低年级,而且教材体系不太合理,有些教材内容无法衔接起来,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三)学生自身原因如今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宠爱,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生活条件养成了学生的一种养尊处优的思想。在笔者对多名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对目前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示不满: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有些学生比较浮躁。(四)家长原因1.家长客观条件限制有些家长工作繁忙,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时间和能力来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而且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对孩子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部分农村学生对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了家长的参与,学生回到家后由于天性和年龄的原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于是这种状况日积月累,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2.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到位从访谈中发现有的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学校老师的密切联系。一旦孩子成绩考差了,只是粗暴的责骂孩子而不是主动地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3.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有的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家长会陪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但是辅导班效果不佳后就开始放弃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而不能仔细分析孩子学习不佳的原因再做调整和进一步的努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的情绪感染到了孩子,孩子也逐渐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五)教师原因1.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有些老师觉得学生笨,就一味的指责学生,而不能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甚至不再关心这样的学生,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没信心,自然感到课业负担很重。2.布置大量习题有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根据课业负担模型:学校学习=f(消耗时间X学生能力X教师讲授质量/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从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讲授质量两方面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从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