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专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知名信息化专家王汝林文 /中国信息界记者李卫忠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股挡不住的热流。在这种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就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知名信息化专家王汝林进行了采访。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现状与水平?王汝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 也是提高我国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战略选择, 更是提升我国城市载体功能, 适应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要求的有效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符合十八大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决策,顺应了人民群众要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指出的那样: “智慧城市的一个检验标准, 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更有智慧, 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150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3 年 6 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月,全国310 多个地级市、170 多个地级市、 40 多个县级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设计国土、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千多个应用系统,这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设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确定并公布了共计193个智慧城市区、镇试点名单。至于你问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我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建设处在起步期、效果处在探索期和价值处在开发期。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 由于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不一致,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 智慧城市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本刊记者:请您谈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解决?王汝林:这个问题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还缺乏衔接和协调。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研究员所指出的:“这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缺陷”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不清晰, 缺乏一个明白的边界和理性的解析, 因此,极易造成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事实上, 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管理功能的提升,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 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统一规划, 分阶段实施。新型城镇化阶段重点实施基础工程、 整体布局工程; 信息化阶段重点实施信息化工程、智能化工程和绿色环保工程。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会带来巨大商机。 在商机的开发过程中,一定会对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提出许多智能化设计要求,因此建设增加一些配套项目, 以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增值开发项目得以实现。三、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有些项目, 还应该注意动态调整,以适应城镇化迅速扩容的要求和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升载体功能的要求。 信息化工程应注意预留接口,以满足不同项目之间的衔接要求。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参与过的智慧城市相关方面的工作。王汝林: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庞杂, 涉及的门类很多。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发展战略研究、 支撑技术研究、 整合应用研究和案例剖析研究等四个方面。在发展战略研究方面,我重点关注和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十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原则、正确价值导向原则、民生工程先行启动原则、城市载体功能先行提升原则、打造好城市“文化脊梁”原则、智慧城市与人力资本建设同步进行原则、 信息资源有序整合和深度开发原则、切实提升城市“动态”应急指挥能力原则、抓好项目的后续管理和合规验收原则、 建设顺畅的民意反映渠道和舆情监测系统原则。在支撑技术研究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体化应用中我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特别是, 我进行了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向 IPv6 网络信息平台和IPv9 新网之间的跨平台转网对接的探索性研究,这在全国是领先的。在整合应用研究方面,我重点研究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增值开发;研究了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中如何防止资源池中“资源荒漠化”的问题,以及在大数据研究中“如何由资源开发转向价值开发的问题”;重点思考和探讨了信息资源在整合后,价值增值的路径选择和最佳效能的开发等问题。在案例剖析实证研究方面,我重点研究了国内外的不同案例。其国外案例研究的重点在:从国际最先进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中把握其发展脉络、技术特征及应用实效。这方面我重点研究了巴塞罗那和桑坦德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和特征。在国内,我重点参与了“智慧农业云的架构和应用中的创新研究”。本刊记者:您所长期研究的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等能否对智慧城市建设有所助益?王汝林: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必须十分注重企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下大力量搞活商品的流通, 而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恰恰为搞活流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 电子商务网络林立, 不但交易方便, 而且可以通过移动信息把购销信息直接发送到农民的手机上,实现了买卖农副产品的“最短路径链接”和“最快速度成交。”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实践看,智慧三农项目,不仅加快了产品流通,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 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智慧农业项目本身,包括“联产联销系统”。农民坐在屋里,就可以得到购货信息,不再为“卖菜难”着急了,因此,智慧农业深受农民欢迎。此外,我们还推出了“病虫害预警平台”、“农机调度平台”及“农产品价格预测平台”。这些具有特色的农业云服务, 除了提供大量大数据信息资料, 可以查询和下载以外, 农民还可以直接从云服务平台上向值班专家对话和求教。 广大农民说: “这真是以往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现在居然送到炕头上来了” 。本刊记者:您对如何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盈利模式有何建议?王汝林: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研究是一个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当前一些运营商从自身需要出发已经提出了一些收费模式的基本设想。比如:有的服务商已提出了“政府企业投资,使用者我建议: 有关付费”; “企业提供服务,商业服务盈利”和“建立平台,渠道盈利”等收费模式的基本设想。我认为, 作为一种探索, 这些想法无可非议。但是,作为智慧城市的一种定型的收费模式, 以上几种盈利模式,还需要认真研究和反复论证。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提升原有城市的载体功能,才能为群众提供安全、顺畅、便捷的出行环境和生活环境。而由于我们原有城市的载体功能不足, 因此,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所进行的许多提升型服务多属便民利民性服务。这种服务,多数具有公益性, 是人民群众应该享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需要获取的、 必要的、安全保障信息。 这样的智慧服务,理应由政府买单,不宜向群众收费。 如我们原有城市中,排水设施标准普遍较低,排水能力明显不足。 一遇到大雨, 很多城市就会出现街区被淹的状况,甚至还会发生惨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哑巴的桥梁涵洞,变成会说话,能发出警示信息的“通人性”的桥梁涵洞。再遇到大雨时,涵洞中的水位升到一定的警戒高度, 涵洞中警报装置, 就会自动向过往车辆和行人发出水深的警示信息和安全警示。这种智能的安全提示服务, 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一种爱护和关心, 是一种亲民提示性服务。 这样的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一个现代城市的功能性要求所在。 不能因为你提供了这种警示信息服务,就套用“政府企业投资,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去收费。显然,那样做是不合适的,更是不应该的。鉴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盈利模式问题比较复杂,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启动相应的软课题研究, 尽快拿出一批研究成果,以指导应用实践。就实践层面而言, 智慧城市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及时地将探索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和系统思考。本刊记者:您觉得搞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王汝林: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全新形态, 是信息技术和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它更是城市载体功能的全面提升。我深感各地在进行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一些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其中某些不良倾向尤其值得警惕。当前,亟待研究和注意的问题很多, 我只想重点提出几个问题,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首先,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考。 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但是,为什么要加强顶层设计?设计什么?怎么设计?看法和认知很不统一。 特别是由于理论研究的缺失, 很多看法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因此,亟待加强理论研究。为此,我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一批软课题研究项目,拿出一批研究成果,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化认识水平。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亟待进行整合性价值开发。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提供和集聚了大量及其宝贵的信息资源。 这些信息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具有极大的整合增值潜能。特别是许多大数据的资源池中, 会有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沉淀下来。因此,我们应该组织力量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唤醒服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价值开发” ,以便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效能。最后,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积淀, 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人脉要素和发展要素。 因此,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但是,从当前的现实看,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十分值得提出的问题是: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普遍性地被弱化、 被淡化和被边缘化了。因此,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赋予历史文物以“智慧”,要让那些“死”系统“活”起来,通人性,有警觉,有作为,切实成为历史文物的保护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