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社会以何为“道德”刍议摘 要: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直接的道德理论,相反,它是道德的定义。道德理论是 大而复杂的事物,定义不是。道德定义的问题是确定道德理论化目标的问题,识别这个目 标使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道德理论,从而了解人类社会以何为“道德”。关键词:人类社会;定义;道德一、引言理论家所使用的这两种“道德”意义在道德理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 有时是未被承认。如果一个人在描述意义上使用“道德”,并因此用它来指代不同群体或 社会实际提出的行为准则,那么人们几乎肯定会否认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道德。“道 德”的描述性使用是人类学家在报告他们研究的社会道德时所使用的。二、“道德”的描述性定义对“道德”的描述性定义的初步尝试,可能会将其称为社会提出并是被该社会成员接 受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但是,大型社会的存在为这种描述性定义提出了概念性问题,因 为可能没有任何这样的社会范围的守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此,可能会提供一个定义, 其中“道德”是指任何群体甚至个人提出并接受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在 20 世纪中叶,主导的“道德”感似乎是关于描述性意义。他们开始揭示“道德” 意义上的重要模糊性。所有这些都是描述性意义的版本,主要区别于相关群体的大小。毫 无疑问,当一个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感到内疚,并对那些关心的人采取不道德行为的人感 到愤怒。甚至可能合理的是,在某种特定的“适当”意义上,人们对与道德违规有关的行 为感到内疚和愤怒。在描述性的“道德”意义上,一个人自己的道德不能成为那个人宁愿别人不遵循的行 为指南。但是,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该人也要求其他人采用该道德准则。个人可能会为自 己采用一种非常苛刻的道德指导,他认为这种指导对于大多數其他人来说可能太难了。他 可能会判断那些不采用他的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像他那样在道德上做得好,如果 他们不接受,那么就不会判断他们是不道德的。但是,这种情况不会破坏限制,只有当个人愿意让其他人遵循它时,行为才可能被称 为道德,至少“追随”意味着“成功地遵循”。因为担心由于偏见或缺乏足够的远见或智 慧导致的可预测失败的不良影响,可能是个人不愿意让其他人试图遵循该守则。三、“道德”的规范定义那些使用“道德”的人规范地认为,道德是(或将会)满足以下条件的守则:在某些 特定条件下,所有理性的人都会赞同它。实际上,这是规范意义上“道德”定义的基本合 理模式。虽然有些人认为没有任何守则可以满足条件,但许多理论家认为有一个守则可以 满足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怀疑论者”,后者称“道德现实主义者”。许多道德怀疑论者会拒绝声称存在任何普遍的道德主张。但另一类有趣的道德怀疑论 者,包括那些认为我们应该只放弃较窄道德范畴的人。这些道德怀疑论者认为我们应该在 美好生活或美德方面进行道德理论化。另一方面,一些美德理论家可能会采取完美的理性 来引导美德,并且可能将道德理解为类似于这样一个人通过良性行为暗示支持的守则。在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个美德理论家也可能被视为上述意义上的道德现实主义者。四、道德与行为反应的规范相关联正如人们对认可理性以及理性人士支持道德的相关条件的一般概念,给出了更多的实 质和细节,人们更倾向于在规范意义上提供道德的定义,更接近提供实际的道德理论。类 似的主张对于描述意义上的道德定义也是如此。因为人们更详细地说明了声称个人或团体 认可系统或守则的含义。它们都是示意图,被视为定义的多样性,而不是理论。关于道德的表现主义者并不认为,道德的任何客观内容可以包含我们上面所谓的“实 质性定义”。相反,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不同人在规范意义上提出的道德规则和理想存在 重大差异。他们怀疑这种变化是否符合道德现实主义。因此,尽管内容有所不同,但他们 需要提供这些不同规则和理想的一些统一特征。由于这种压力,一些表达者最终明确提出 了一种可能对行为标记或类型持有的独特道德态度。这些说法当然可以用来陈述描述意义 上的各种形式的道德。但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提供一种道德现实主义的基础。五、总结那些属于传统的人也认可这种理性支持道德行为。这种认可当然具有认知成分。但它 也是动机。阿奎那并不认为道德知识总是有效的:它可以被邪恶的说服或腐败的习惯抹去。 但如果理性不被这种力量所反对,任何理性的人不仅会知道道德所禁止和要求的东西,而 且会遵循这些禁令和要求。因此,对于自然法理论家而言,认可相当于接受。参考文献:1 万俊人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M. 现代哲学, 2003(1) .2 万俊人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 M. 现代哲学, 2003(2) .3 杜时忠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M. 中小学教育, 2013(6) .4 刘时攻 . 为什么要有道德 M. 道德与文明, 2010(4) .作者简介:王旖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