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道难说课稿3 ?蜀道难说课稿 说课内容:.1.教材分析2.教法选择3.教学流程4.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格调,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盛,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办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办法。2.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根底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格调。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格调。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3.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叙述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4.课时安顿:二课时二、教法选择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正确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教学设计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气氛,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格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二回忆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加入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心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荡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盛奇特,格调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着作有?李太白集。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盛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忧。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盘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格调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盛的想像力。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乱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发明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盘旋激荡,余韵悠长。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1.词义点拨:危:高。于:比。何:多么。当:挡。钩连:沟通相连。回:使动用法,使回转;盘旋。度:越过。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3.段落解读: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说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慨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那么全诗主旨自明。2诗的开篇如何表达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引导学生研究夸张表达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表达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表达;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表达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表达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说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构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盛和奇特。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衬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氛围。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五分析体读第二段:1.词语点拨:但:只。从:跟随。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去:离。盈:满。倚:靠,。湍:急流。砯:拟声词。2.段落解读: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下列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气氛,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构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似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假设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则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六分析体读第三段:1.词语点拨:夫:人。当:挡。匪:同非。朝,夕:互文见义。虽:虽然。长:深深。2.段落解读: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忽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说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迟缓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假设有余音,以发人深思。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