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 春”是指自2010 年年底在北非和 西亚的阿拉伯国 家和其它地区的 一些国家发生的 一系列以“民主” 和“经济”等为主 题的反政府运动。这项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 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 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生在突尼 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在这次运动 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概述“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又称“阿拉伯的觉醒”、 “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 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 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 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 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 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浪潮,如潮水般席卷整 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 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 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 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 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 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截至 2012 年 12 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推翻了 4 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18天后 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 1 1 年 2月 11 日宣布正式下台, 权力移交军方;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的统治在 2011 年 8 月 23 日被 推翻, 2011 年 10 月 20 日,卡扎菲被俘身亡;2012 年 2 月 27 日, 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二原因1. 深层原因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 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贪污腐败、国民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 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 配不透明等等。2. 直接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 动的爆发。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 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3. 推动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 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导火索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 索。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 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 小贩,期间遭受当地警察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这个事件博得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 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 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 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三发展1. 茉莉花革命在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后的第29天,在国内骚乱 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突尼斯这个自己独 裁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 14日深夜飞往沙特。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 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 命”。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及社会状况使得突尼斯的 动乱迅速蔓延其他阿拉伯国家,茉莉花革命的成功激发了阿尔及 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星火燎 原之势,席卷阿拉伯世界。2. 埃及革命一马当先的就是埃及。在本阿里离开突尼斯10天之后,也就是 2011 年一月二十五日,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 游行、集会、骚乱、罢工等反政府活动。抗议示威活动波及埃及 国内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据称有 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示威者提出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 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 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 最高委员会。3. 利比亚内战继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同样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 利比亚在 2011 年 2 月 15 日开始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 2 月 18 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政府派 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但被反对派在的黎波里击退,导致前利比 亚最高领导人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在电视台警告示威者, 宣称要开枪屠杀示威者;三月十七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利比 亚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利比亚抗议人民的安全;三月十九日,十余 国家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战争正式打响,从此持续了半年之久。 2011 年 7 月 15 日,美国北约等 39 国及组织承认利反对派政权; 8 月 23 日,利比亚反对派占领阿齐齐亚兵营控制利首都,同日 埃及政府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9 月 25 日,利比亚执政当局 部队攻入卡扎菲老家苏尔特;10 月 20 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 月 31 日,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4. 也门起义同样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在 2011 年 1 月到 2 月,位于阿 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也爆发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总统萨利赫下 台,此后也门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抗议示威游行不断, 4 月 23 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湾 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 30 日内辞去总统职务。 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 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导致协议被毁。2011 年 6 月 3 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 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进行疗 伤;9 月 4 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 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 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 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9 月 23 日,萨利 赫回国,25 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 天内放弃权力。”11 月 19 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 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2011年11月23 日晚,萨利赫在沙特签署协议,将权利和平 移交给副总统,也门长达 33 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就此落下 了帷幕。5. 巴林示威位于海湾的巴林王国从 2011 年 2 月 14 日开始发生示威活 动,运动初期示威者提出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政治自由、 赋予什叶派平等权利地位等要求,示威人群中甚至有人提出了推 翻王室的口号。2011年2月 17 日,巴林开始出动军队镇压示威者;3月14 日,在海合会组织的支持下,由沙特和阿联酋的 1500 名军警组 成的海湾大军“半岛之盾”通过连接巴林和沙特之间的跨海大桥 进入巴林平息内乱,此举是海合会成立 30 年来首次调动其安全 部队,哈马德国王宣布全国进入三个月的紧急状态。巴林的示威活动在“半岛之盾”的镇压下最终得以平息。6. 叙利亚危机2011年3月 6 日,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德拉市逮捕了15 名儿 童,这些儿童因在墙壁上书写反对政府的言辞而被捕,受到残酷 虐待。消息不胫而走,3 月 15 日,大马士革、阿勒颇、哈塞克 德拉市以及哈马等城市的街头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报 道称有数千人被捕;四月十八日,约 10 万示威者在霍姆斯广场 静坐,要求巴沙尔下台。下半年的叙利亚被困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国际社会的干预 逐渐增多,包括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自由叙利亚军等等许 多组织的叙利亚反对派逐渐形成。2012 年 5 月 25 日,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的胡拉镇发生了震 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案,其中包括 49 名儿童,现场惨烈。 反对派指责这是政府军所为,政府军则予以否认。6 月 6 日,多 个地区再次爆发暴力冲突,造成至少 129 人死亡。稍微有些趋缓 的叙利亚局势再一次走向内战的边缘,外部呼声不断。叙利亚会 不会成为“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又一块倒下的骨牌,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观察和等待。从 2011 年 3 月到 2012 年 5 月,在叙利亚动荡中的遇难人数 已经超过了 15000 人。7. 其他阿拉伯国家除了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之外,其余的阿 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示威游 行,最终以多国政府的让步而逐渐平息。其中:阿尔及利亚结束了实行了 19 年的紧急状态; 黎巴嫩则承诺提高 40%的薪金; 约旦国王解散首相里法伊并任命新政府; 苏丹总统承诺不谋求连任到 2015 年; 阿曼解散了所有部长,并宣布实行选举以产生立法机关; 沙特国王进行了经济方面的让步,并批准妇女在未来 2015 年的舒拉议会和市政府选举投票;巴林释放了部分政治犯并解散所有部长;科威特内阁宣布辞职,首相纳赛尔下台; 摩洛哥国王准许公投进行宪法改革,并作出政治让步。8. 中东以外“阿拉伯之春”也影响到了中东世界以外,东亚、西欧、北 美无不涉及,其中尤以希腊的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 年 8 月发 生在英国的骚乱和在美国持续数月并一度影响全球七十多个国 家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最为典型,这些活动的方式包含温和的 网络号召、小型公开聚会、大型游行、其他创意活动等,以敦促 政府主动对实行缓助措施或改革。这些运动的性质并不完全等同于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二者政 治诉求更是迥然不同,但因几乎同步的时间段、相似的网络号召 和活动方式而被部分人认作“阿拉伯之春”运动在阿拉伯世界以 外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