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相关知识。材料关键信息指出:黄克武先生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能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们多年的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选项AB材料未涉及;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不相同,D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特点【名师点睛】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A. 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B.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曾纪泽提出公使女眷“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他知道西方有握手、同宴的礼节,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礼仪而非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中方基于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礼仪,法方表示接受,这是在中外外交礼仪冲突下的“求同存异”, 故C项正确;中方女眷不与法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中国女性不独立,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法方表示接受”是解题的关键。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A. 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 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确。D项是1949年,排除。故选C。考点:毛泽东思想4.“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A. 道家学派B. 佛教禅宗C. 朱熹理学D. 陆九渊心学【答案】D【解析】从材料“此心此理”“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5.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 主张“中体西用” B. 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AB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C项错误,作者并非认为技术不重要,而是说强盛之本在制度。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6.唐代诗人元稹在谈到白居易的诗时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反映了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受人们欢迎流传极为广泛采用活字印刷,用于交易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判断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受人们欢迎,流传极为广泛。“缮写模勒”应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故正确,错误,本题选A项。7.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 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 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等,题干的核心,牵涉到婆媳关系,儿子与宗亲等关系,可知,实际上即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和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核心意思无关,不正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维护家庭和睦的社会责任8.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C.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D.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说明大同之世人们并不追求物质享受,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儒家博爱的思想,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反对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故A项不符合题意。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强调人的自然本能的需要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说明审美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故C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9.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答案】C【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在批判传统思想基础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正确;A中否定不符合题意;B中一脉相承和D中补充完善都不符合史实,排除。10.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A. 阐述的是经济的发展问题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不论计划或者是市场都应该用来为经济发展服务,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手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阐述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排除D。所以选B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段话出自论语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前一句是反对刑法政令,后面一句明显看出主张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可以判断是儒家思想,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学生容易误选为B项,两句的第一个字“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通假“导”,即引导。考点: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点评:本考点考查方式一般是结合一些诸子百家的名句格言及事例,区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解题关键是分析名句格言的关键词判断,比如设置题支是名句格言的题目: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12.“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 融儒释道为一体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解析】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孺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13.“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A. 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B. 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C. 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己经土崩瓦解D. 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答案】B【解析】“列强”表示承认对方强大,自身弱小,不再具有之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列强侵华本质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从这个词中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一些思想仍旧保留。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14.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A.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B.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人民的愿望,排除CD。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民权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15.孙中山晚年发现“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