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七课范进中举(新授课)【理论支持】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2.了解作者及其儒林外史。3. 通过朗读,学会找出文章的精彩段落。二、具体目标:1.学习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2.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3.与孔乙己比较,体会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4.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精彩段落的赏析,透过对范进的分析,体会科举制度的罪恶,理解文章主旨。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体会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炎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理解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2查阅作者吴敬梓以及儒林外史。课内探究第 一 课 时一、学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由孔乙己导入本课。(培养学生对旧知的巩固能力)(4)科举制、作家、作品简介。相互交流课前资料的准备情况:介绍科举制、作者及儒林外史。2. 明确任务,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诱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要求各组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四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2)圈点批注,自主合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教者播放视频朗读,选出几位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喜欢的部分。【设计此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设计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局部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文本的动情点,材料运用的巧妙点。】用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3.小组交流,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直接体现。语文教学的对话由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多个对话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对话是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实现课堂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文本同样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文本互动。因此,互动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是不同主体间的互动。】 第 二 课 时二、导1二度合作,深度探究。(1)每组推选一位有表演能力的同学上台表演,看谁能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小人相表演得最好,优胜者发“最佳表演奖”。( 通过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2)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表现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学会通过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3) 请从胡屠户、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及语言艺术。(讨论、交流人物性格,认真揣摩小说语言的妙处,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等进行讽刺的写法。)【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2比较鉴赏,提高素养。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从三方面作一个总体比较:人物和主题思想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表现手法(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3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三、练1. 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题。2. 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补充作业本中相关练习。2同步阅读。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 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2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3 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4 同步阅读: 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是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中心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小说有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写出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始终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因为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三、文章主旨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四、结构分析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3)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5)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五、写作技巧(1) 结构严谨,条理分明(2) 对比鲜明,讽刺深刻(3) 塑造人物,形象鲜明(4) 语言精炼,笔法细腻(5) 运用口语,通俗生动文中运用夸张和对比刻画胡屠户和范进:(1)胡屠户每天杀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应该胆色过人,可是当众人叫他打醒中举后起急发疯的范进时,他竟然感到为难,并胆怯起来,怕会下地狱,后来在众人强推之下,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打了范进一记耳光之后,竟觉得那只手隐隐作痛,而且不能把手掌弯过来。这些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穷神尽相,把胡屠户迷信无知的性格表露无遗。(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作者运用对比的刻画,揭示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3)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的人热衷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候只有,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有怎能不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事,二挨巴掌却是耻辱,荣而后辱,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预习练习题1.填空 范进中举节选自 ,它是我国 代一部长篇 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 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