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别人家孩子”现象的情理分析摘要:近年来,“别人家孩子”现象凸显,致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家长过分“迷信”优秀的孩子、容易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并不断为孩子“增负”。从实践理性分析,此般现象主要源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心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教育价值观、“读书改变命运”的家庭期待、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以及“劳心者治人”的国民性格等。要降低“别人家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家长需摆正自身心态、打破“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关键词:“别人家孩子”增负教育价值观成长主动权“别人家孩子”现象,已经对几代人的成长造成了深远影响。多数家长以“别人家孩子”为标准来要求自家孩子,殊不知这可能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立足于当今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别人家孩子”现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将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对“别人家孩子”现象进行情理分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助于家长合理陪伴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别人家孩子”现象的具体表现“别人家孩子”现象困扰了几代人的成长,关注该现象的现实表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般而言,“别人家孩子”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 家长过分“迷信”优秀的孩子不论处于何种年龄段,多数人总能感受到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这些“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时代成绩优异,步入社会后则是各行业的精英人士,他们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使诸多家长倍感羡慕。由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飞速发展,人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家长们认为所谓的“优秀”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收入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因此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更加殷切。加之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节点,一些“牛娃”和“学霸”更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家长频繁发现“别人家孩子”的过人之处,向往之情自然只增不减。因此在当今社会,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愈发成为家长们“迷信”的对象,认为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堪称优秀、圆满的典范,也不禁感叹自己的孩子如此落于人后,因而在无形中“神话”了“别人家孩子”。2. 家长容易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焦虑的家长往往难以发现自家孩子身上的亮点。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即过度关注“别人家孩子”,多把别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家孩子的缺点相较而论,从而产生一种“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的片面认知,致使许多孩子成长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由此,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孩子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家长的赞许,但这些努力总是难以达到家长的预期。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费尽心力,却同样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遭受不公正攀比的孩子,并非不优秀,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特长与成就。但是,自身的闪光点往往被自动忽略,而不擅长的领域,却往往成为“别人家孩子”占领的高地。这主要缘于家长沉浸在羡慕“别人家孩子”中难以自拔,从而对自家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视而不见,这亦是多年来“别人家孩子”现象挥之不去的原因所在。3. 家长不断为孩子“增负”“别人家孩子”现象,几乎成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家长因别家孩子的优秀而倍受打击,从而引发焦虑心理,不断为自家孩子“增负”。如今,课外补习班与兴趣班已然背离了丰富孩子课余生活的初衷,而成为诸多孩子的噩梦,更成为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源泉。从教育心理学出发,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应该将学生置于“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在教师的辅助下学习新知识。即孩子的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须得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可将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同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儿童的思维方式不但与成人有别,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否则,只能是揠苗助长。然而,处于当今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多数家长已无暇顾及“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而是逼迫孩子提高成绩与苦练特长。二、“别人家孩子”盛行的原因“别人家孩子”现象的产生受多方因素影响,需从多种角度探究。理清脉络,分析原因,才能深入探索“别人家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1. 家长自身过于焦虑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年轻父母愈发能感受到就业的艰辛。同时,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瞬息万变,未来职业走向更加难以预测。战国策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家长,普遍重视孩子自小的发展,希望孩子顺利成长,并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有所优势。因此,家长之间对孩子的学习以及课外补习班情况多有攀比,不敢有丝毫懈怠,以防自家孩子落于人后。多数家长在目睹“别人家孩子”的优秀风采后,更加担心自家孩子的学业发展。由此观之,家长的焦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长远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就业压力投射到孩子未来的就业情况中;另一方面,“别人家孩子”的优异成绩加剧家长的心理压力,为孩子的学业担忧。2. 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教育价值观每每谈到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难以规避“起跑线”一词。在诸多家长心中,“起跑线”决定着孩子的自我发展前景。因此,当下课外补习班与兴趣班的受众年龄成不断下降趋势。家长们往往想尽一切办法,使孩子的受教育起点提前。胎教、早教班、幼儿兴趣班等等,毫不懈怠。盼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处处优于旁人,不留有任何遗憾。在社会上,每个家庭都是变革的传感器。诸多家庭的“起跑线”教育也在推动全社会教育起点的提前。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起跑线”趋势已成定局,不断扩大教育压力,“别人家孩子”的现象也愈发凸显。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味地进行“拔高”式教育与提前式教育,可能会使孩子的成绩一时突出,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3. “读书改变命运”的家庭期待近些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话题被广泛讨论。而所谓的“寒门”与富裕人家,根本上源于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寒门贵子”被纷纷议论的背后是大众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注。纵观现实社会,多数家庭既非“寒门”,也不富裕,却同样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即是以“读书改变命运”为代表的家庭期待的缩影。陪读家长的生活完全围绕孩子展开,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周到、在时间安排上分秒必争,不禁令人唏嘘。记者走访中,一位陪读母亲也流露出对于采访记者高校学历的羡慕之情,希望自家孩子可以向这位记者学习,考上知名大学,改变命运。可见,“别人家孩子”已经成为家长期盼孩子读书改变命运所树立的榜样形象。4. 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如今的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仍以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中的孩子,多被父母视为“唯一的希望”,易使家长过度关注孩子,间接触发“别人家孩子”现象。当下,“全面二孩”政策已然放开多日,但成效并不显著。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女性就业数量直线上升,多数家庭生育愿望明显下降。几年过后,或言午独生子女引起的“别人家孩子”现象会有所削减,但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经由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已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定型,“英雄母亲”的时代难以重现,多数家庭早已树立培养孩子“在质不在量”的观念,“别人家孩子”仍是无法消散的时代声音。5. “劳心者治人”的国民性格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斥着悠久绵延的文化。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圣孔子尚且反对樊迟“学稼”、“学为圃”;亚圣孟子也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今,多数中国父母从不吝惜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期望孩子能够成为高学历的精英人士,同样是社会大背景在家庭教育中的缩影。在我国,不同于德国社会的职业教育,对“读书”与“职业教育”并无明显的高低之分。中国社会仍存在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片面观念。综上所述,“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大背景也致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前瞻性与因材施教原则,成为“别人家孩子”潮流盛行的重要原因。三、应对“别人家孩子”现象的若干建议面对日益泛滥的“别人家孩子”现象,研究的关键应着眼于解决问题。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1. 家长要摆正自身心态当今社会,“别人家孩子”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家长,被动攀比时有发生。而家长难免成为孩子的情绪传导器,自身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颇深。因此,家长须从自身做起,端正良好的心态。以理性的情绪面对外界的声音,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家孩子的成长。不忘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发挥孩子的自身优势,而不是片面地要求孩子以别人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弱化外界的攀比情绪必不可少。同时,不传递无谓的紧张情绪,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给孩子机会培养自身优势所在。2. 打破“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起跑线”是多数家长自身树立的桎梏。近些年来,“起跑线”的标语不再热门,全社会已然展开对“起跑线”现象的反思。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更无法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最终结果。“终点线”既不存在,“起跑线”也就失去其必然性。且,每个孩子的原生家庭不尽相同,物质条件也千差万别,在原有家庭基础上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常理之举。但不应苛刻的以一些硬性指标来束缚孩子。“别人家孩子”背后仍然存在“别人家孩子”,攀比即为一个恶性循环。同时,家长应用长远地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不应以一时的表现否定孩子。“别人家孩子”不该是自家孩子的“终点”,适当模糊起点,珍视过程、放眼未来,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3. 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海桑曾在诗中写道:“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这几句诗充分体现出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尊重。经常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无非是看到了“别人家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却忽略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不同之处。作为家长,不应将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不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作为家长,应多换位思考,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更进一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有启蒙和积极引导的重任。在自身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家庭教育应有的尊重。4.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我们的教育提倡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也应该鼓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自家孩子的不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学习成绩,价值观的引导同样至关重要。家长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既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又尊重他的个性需要,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别人家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亮点,有“别人家孩子”所不及之处。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不需要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只引导他成为独特的自己。四、结语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人?”“什么意思?长大后我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确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朝向他人的影子去发展是不公平的。对多数孩子来说,“别人家孩子”是阴影,不是目标。他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参考文献1 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092 缪文远,缪伟,罗永莲.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