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墨子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的。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这段话的前半段是说辩的目的和功用,后半段是说辩的方法。小取中还说,辩有七种方法:“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木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或”表示特称命题。“尽”表示全称命题。“假”表示假言命题,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效”就是取法。若原因与效相合,就是真的原因;若原因与效不合,就不是真的原因。这是效的方法。“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侔”的方法是系统而详尽地对比两个系列的问题。“援”的方法是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独独不可以这样?”“推”的方法是将相同的东西,像归于已知者那样,归于未知者。这一段内“效”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说出故”。这一段内“推”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类取,以类予”。这是两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在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方法之前,先说一说墨经所谓的“故”。它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就是说,有了“故”,某一现象才成其为某一现象。它还把“故”分为“大故”“小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墨经所谓的“小故”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现代逻辑学还区别出另一种原因,即充足原因,可以说是“有之必然,无之或然或不然,墨家却没有看出这一种原因。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就用事实或用实验来检验它。例如,若要确定某细菌是某病的原因,检验它的方法是,先假设一般命题“A细菌是B病的原因”为公式,再进行实验,看假设的原因是否真的产生预期的结果。产生了,它就真是原因;没有产生,就不是。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谓的“效”的方法。因为,假设一个一般命题为公式,就是假设它是“法”,以它来进行实验,就是来“效”它这个“法”。假设的原因产生了预期的结果,就是“故中效”。不产生,就是“不中效”。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一个故是真是假,决定一个故是大故还是小故。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可以以“凡人皆有死”这个论断为例来说明。我们都会做出这个论断,因为我们知道凡是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了,又知道现在的和将来的人与过去的人都是同一个类。所以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凡人皆有死。在这个归纳推理中,我们用了“推”的方法。过去的人皆有死,这是已知的。现在的人皆有死,将来的人皆有死,这是未知的。所以,说“凡人皆有死”,就是把已知的归予同类之未知的,即“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我们正是在“以类取,以类子”。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趋利避害。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二:老子以柔弱为贵,多处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最典型的,如老子第七十六章和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从日常经验看,柔弱的东西似乎更为持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而连绵细雨却往往能经年累月。受这样的经验启发,得出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是可以的。但若真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和原理,就失之太远了。(节选自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取篇中“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的说法,旨在阐明“辩”的方法。B. 小取中认为,辩有“或”“假”“效”等七种方法,其中“推”和“效”是极为重要的两种方法。C. 冯友兰先生认为,先说清楚墨经中“故”的概念,有助于将“推”和“效”两种方法解释得更为清楚。D. 后期墨家精通“辩”方法,也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为了澄清和捍卫墨家趋利避害的哲学立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墨经中对“故”和“效”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比较注重事理逻辑和事实验证。B. 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如果不用事实或实验来检验,就无法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C. 材料一重点阐述了“推”和“效”的方法,可见墨家其他“辩”的方法在现代已经失去生命力。D. 杨立华认为,经验中得出的启示不能作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且老子两章的推理方式不值得借鉴。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墨家对“大故”的认识的一项是( )A.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B.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 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它才成等边。D. 如果得了肺炎,就会发烧。4. 墨家对于“辩”的方法的认识,很多地方与现代逻辑推理的某些概念相似。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5. 老子两章在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辩”的方法请指出并做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竞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吸。”“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忌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真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于,”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热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文本二: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咪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我来是”“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首段描写人群和各种车辆通过浮桥逃命的景象,表现了战前的紧张慌乱,也突出了老人无力行走的艰难处境。B. 圣卡洛斯是老人的故乡,他对故乡怀有深挚的感情,因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顾的小动物,而坐在桥边,不肯动身离开。C. “我”是一个侦察兵,老人长时间坐在桥边引发了“我”关注,“我”希望老人尽快动身,同时对老人的未来感到担忧。D. 文章最后写到,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和猫会照顾自己是老人仅有的幸运,这为整篇小说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气氛。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抓住环境与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并力求真实客观,文中各处描写都没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B.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写老人始终坐在桥边并多次提及需要照看的动物,凸显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心灵世界。C. 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桥边老人个体命运的密切关注,有力地谴责了摧残美好人性的战争。D. 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