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绝句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放录音: 学生观赏本课配乐讲解词,教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请学生依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留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学生齐读古诗: 留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自由读课文: 画诞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纳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解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 、检查自学状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自读每句诗,小组沟通争论诗意,师再点拨: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学习“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组织沟通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颜色鲜亮的“牧童行歌图”。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智灵敏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整首诗语言清爽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智、天真得意的牧童跃然纸上。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突然闭口立。 指导朗读: 读出牧童行歌的悠闲开心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观赏古诗 、观赏古诗,绽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观赏配乐诗朗读,边绽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刚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沟通、评议。 绝句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熟悉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开心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沟通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情愿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沟通的方式搞清晰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究竟讲什么呢?同桌相互说说诗意。 7、.谁情愿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沟通背诵状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沟通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完毕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七、课后反思 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熟悉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漂亮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观赏,真是惋惜。今日,教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观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争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索: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风光?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白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留意加上描写颜色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千秋雪万里船 (迷人、壮丽) 绝句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解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颜色明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洁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颜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动听悦耳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明媚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非常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长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靠着,但这停靠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叉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熟悉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洁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存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存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观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查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日,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欢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状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洁介绍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气勃勃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争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状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争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存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忙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漂亮风光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读绝句(迟日),思索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争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存古诗。(其次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其次章轻轻松松地听,观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