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度崀山培英学校单元测试题高二文科历史(第1,2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石岭第I卷(选择题,50分)1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2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 国王 B. 教皇 C. 诸侯 D. 圣经3薄伽丘早期的作品尽情讴歌爱情,展示人间的欢乐,但其后期的短篇小说大鸦竟然咒骂女人就是邪恶。这主要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教会势力强大薄伽丘缺乏斗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A B C D4李贽的思想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A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B对拜金风气的批判 C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 D否定“天理”的存在 5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男女平等 议会至上 工商皆本 实行众治 A. B. C. D. 6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7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的思想被称为( ) A大一统 B天人感应 C罢黜百家 D表彰六经8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9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10“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种思想应是提倡 A实用主义 B享乐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1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是 A.莎士比亚 B. 马基雅维利 C.塞万提斯 D.薄伽丘12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13荀子的思想在西汉时期大受推崇,而朱熹却认为:“荀卿(荀子)全是申、韩(法家)”,“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思想在宋代如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 B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 C儒家思想排斥法家理论 D与“存天理,灭人欲”相悖14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15著名学者梁思成对于北京中轴线曾经赞美道:“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这里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涵( )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 居中不偏的儒家思想 A B C D16莎士比亚(1564-1616)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同学从中得出“莎士比亚宣扬理性,他是启蒙思想家。”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17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18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19“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在使这层“纱幕” 烟消云散的过程中,其思潮重点是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这主要是因为 A、“天圆地方”说被打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天主教会的地位被动摇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20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2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23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2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桂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5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 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 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李贽(15271602年),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由是非耳”。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日月一样,日夜不停的发生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生变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清序号。(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你认为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 难到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什么?(4分) (2) 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2分) (3) 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4) 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4分) (5)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28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