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德赏识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老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深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主要。职业道德是和大家的职业活动相联络的,含有本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全部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老师的有师德。老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全部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提升老师本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主要。经过几天来的师德专题培训,愈加强对自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依法从教水平。尤其在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赏识教育。赏识-成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就是说相信每一个孩子全部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全部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应该说,赏识教育的提出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长久以来,中国的父母们习惯了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孩子即使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骄傲”、“好上加好”,假如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说了。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但对于赏识的“度”的问题,我想谈部分比较粗略的见解。大批父母以“赏识”为圣经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学校教育 中,赏识作为一个手段是必须的,利用适当,它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过,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个。既然是手段,它就缺乏作为一个模式来推广的根基。对于通常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需要认识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赏识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标准,要有详细目标,不然“赏识”就是一个让人上瘾的毒品,单纯的赏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首先,赏识不可能处理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全部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全部是天才”。换句话说,“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假如对赏识缺乏必须的控制,无程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和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她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这还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被表彰冲昏了头脑”,更主要的是,假如老师过于强调孩子在某首先的潜能,孩子的一个本能反应可能是让潜能永远成为潜能,她不愿意尝试着去使之成为现实。为何?因为恐惧。每个人全部期望自己看起来更聪慧,当自己真的在他人心目中显得“更聪慧”以后,我们又期望保持住这种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惧怕做事,因为它可能打破这个漂亮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热的韩国电影里有这么一个细节:男主角回想自己的童年时说:绝对不要称赞你的孩子聪慧,要是那样,她们就永远不会学习。其次,赏识是一个主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因此有效,一个主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全部期望讨大人欢喜,每个孩子全部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个危机:假如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最终可能造成一个“赏识依靠症”。原本,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以后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取得大人的赏识。她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老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在于,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觉,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她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危险在于:很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她们念念不忘表彰,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称赞或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她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长成,成人的赏识失去作用,她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她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取得满足和动力,她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打个可能不适当的比喻,“赏识”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它确实能够让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假如使用不妥,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教授这么提醒:“假如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个“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