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昆虫在动物界的位置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下的一个纲棗昆虫纲(Insecta, Hexapoda)。所以,昆虫具有节肢动物门所共有的特征,同时有具有不同与节肢动物门下其它纲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 (1)身体分节; (2)整个体躯包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有些体节上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例如足),“节肢动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4)体腔就是血腔。 在节肢动物门中,还有五个比较重要的纲,现略作介绍,以示与昆虫纲的异同:蛛形纲(Arachnoidea) 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头部不明显,也无触角。有4对行动足。陆生,以肺叶或气管呼吸。常见的有蜘蛛、蝎子、蜱、螨等。有趣的是,蜱、螨常与昆虫 纲一起研究,通常在昆虫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组里都有研究蜱螨的研究人员。但一定要记住,蜱螨不是昆虫。甲壳纲(Crustacea) 水生,以鳃呼吸。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有2对触角。至少有5对行动足,附肢大多为二支式。常见的有虾、蟹、水蚤等。唇足纲(Chilopoda):陆生,以气管呼吸。体躯分为头部和胴部两个体段。有1对触角。每一体节有1对行动足,第一对足特化成颚状的毒爪。常见的有蜈蚣、钱串子等。重足纲(Diplopoda) 一般同唇足纲,故也有将此纲与唇足纲合称为多足纲(Myriapoda)的。但重足纲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2对行动足。马陆为本纲常见的代表。结合纲(Symphyla) 很像唇足纲,但第一对足不特化成颚状的毒爪。此外,每一体节上通常还有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这同昆虫纲的双尾目极为相似。昆虫纲的多样性 - 33个目的识别 昆虫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结构极其多样化,因此其分类系统也比较多,不同的分类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目前还不能完全统一。现按世界与国内常用的2亚纲33目的系统介绍如下。各目后面特征的总结主要根据杨集昆教授发表的科普诗整理、修改而成。无翅亚纲 Apterygota原尾目Protura (螈)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缨尾目Thysanura (石等)有翅亚纲 Pterygota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蜻蜓目Odonata (蜻蜓、豆娘)同翅目Homoptera (蝉等)翅目Plecoptera (石蝇)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蟑螂)广翅目Megaloptera (泥蛉等)螳螂目Mantodea (螳螂)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直翅目Orthoptera(蝗虫等)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等)竹节虫目Phasmatodea(竹节虫等)鞘翅目Coleoptera (甲虫)蛩蠊目Gryllobattodea (蛩蠊)捻翅目Strepsiptera 等翅目Isoptera (白蚁,)长翅目Mecoptera (蝎蛉)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毛翅目Trichoptera (石蛾)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鳞翅目Lepidoptera (蝶,蛾)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双翅目Diptera (蝇,蚊等)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蚤目Siphonaptera (跳蚤)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等)膜翅目Hymenoptera (蜂,蚁)虱目Anoplura (虱子)无翅亚纲Apterygota的特点是体小,原始无翅。腹部有腹足遗迹。增节变态或表变态。原尾目Protura (螈) 本目俗称螈。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没有触角、复 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腹部12节,没有尾须, 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分布很广,截止1995年世界已知69属649种,我国有9科34属164种。原尾目生活在潮湿的草土内、树皮及砖石下。刚孵化的若虫腹部只有8节,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另外三个体节和一个明显的尾节。这种现象称为增节变态,是其它昆虫没有的。 有些学者将本目提升为原尾纲,放在六足总纲(Hexapoda)中,也就是将原来的昆虫纲提升为总纲,原尾目和弹尾目都提升为纲,有时双尾目也提升为纲,其余部分就叫狭义的昆虫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体白色或黄色。前胸小, 中、后胸相似。跗节1节,有2-3爪。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 陈瑞瑾图)。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世界上已知约600种,我国已记载近40种。本目昆虫生活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或在潮湿的地方、石头下、朽木下、枯树皮下或落叶下。怕见光,取食腐殖质、菌类或微小的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触角4节;足无跗节。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世界上已知约6000种,我国有193种。跳虫的分布遍及全球,生活在土壤中、杂草间、腐殖质内、树皮下以及蚂蚁和白蚁的巢穴中。跳虫的集居密度十分惊人,据报道,曾有人在1英亩草地的表面至地下9英寸深的范围内发现两亿三千万个跳虫。 本目有人提升为弹尾纲。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体白色或黄色。前胸小, 中、后胸相似。跗节1节,有2-3爪。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 陈瑞瑾图)。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世界上已知约600种,我国已记载近40种。本目昆虫生活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或在潮湿的地方、石头下、朽木下、枯树皮下或落叶下。怕见光,取食腐殖质、菌类或微小的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缨尾目Thysanura (石,衣鱼) 这类昆虫的尾部除有1对长尾须外,还有1根中尾丝,故名缨尾。体长4-20毫米,狭长,末端尖细,体表常覆有鳞片。触角长,丝状,末端尖锐。口器外生,咀嚼式。足的基节和腹节上常有刺突,腹板上还有泡囊。跗节2-3节,爪2-3个。雌性有产卵器。 世界已知370种,我国已记载约20种。本目分为石和衣鱼两大类,有的学者则将它们分为两个目。石的复眼大,左右相接,体隆起。生活在山地岩石上及海岸岩礁上。体色通常与栖息环境相似,不易被发现,如果用手在岩石上挥动,则可见有石在爬动,并会跳。衣鱼复眼小而左右远离或退化,体扁平。多生活于室内,在衣服、书、画等收藏品中时常可以看到,有时会在墙上爬,是书籍与字画的一害。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缨尾目,触角长丝如;尾须有中丝,二九泡刺突。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有翅亚纲Pterygota有翅或翅退化。腹部无腹足。除蜉蝣目为原变态外,其余为不全变态或完全变态。 经济意义 蜉蝣的成虫体态轻盈,体色雅致,常在溪流、湖滩附近活动。成虫寿命很短,所以就有了成语“朝生暮死”来形容其寿命的短暂。稚虫一般生活在淡水中,为鱼及多 种动物的优良饲料。根据稚虫对水域的适应与要求,可用于监测水域类型与污染程度。稚虫优雅的体形和有趣的水中活动还可为人增添乐趣。 识别要点 体长3-27毫米。身体细长,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退化。翅膜质,有较密的网状脉,休息时竖立在背面;前翅大,三 角形;后翅小或无。尾须细长多节,有些种类有中尾丝。成虫有趋光性,常见于灯下。原变态,也就是在成虫期还要脱一次皮,脱皮前的成虫叫亚成虫。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2250多种,我国目前记载约250种。蜉蝣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受温度、底质、水质和流水速度等的影响很大。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朝生暮死蜉蝣目,触角如毛口若无;多节尾须两、三根,翅膀二、四背上竖。 生物学习性蜉 蝣羽化为成虫后,还要脱经过雄、雌交配,便把卵产在水中,每粒卵上都盘绕着向外伸展的纤毛状物质,以便将卵缠在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一只雌蜉蝣可产卵几百 到上千粒。卵在水中靠自然温度经过半月左右的胚胎发育阶段,孵化出稚虫(不完全变态的水生昆虫的幼期称为稚虫)。刚出生的稚虫还没长出在水中进行呼吸的气 管鳃,这段时间只能靠皮肤吸取水中的氧气生活。稚虫蜕过一次皮,长到二龄时,身体的两边便生出鱼鳞状的气管鳃,开始进行正常的取食游泳活动。一只蜉蝣稚 虫,能在水中生活1年,更换20多次“外衣”。 蜉蝣白天不活动,隐藏在杂草丛中及河边的树叶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总是合拢起来竖立在背上。傍晚时成群结队在水边飞舞,进行交配产卵,因而 夜晚水中的鱼儿常跃出水面,捕食接近水面飞舞的蜉蝣。雄虫交配完后,很快就结束了生命;雌虫产完卵完成了传代任务后,亦随即死于水面,成为鱼类和青蛙的饵 料。蜻蜓目Odonata (蜻蜓、豆娘) 经济意义 蜻蜓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常在白天活动于田野、园林等场所。人们引用的成语“蜻蜓点水”,实 际上是指雌虫在交配后的产卵现象,每在水面点一下,就产1粒卵,动作很快。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工作不深入的意思。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在农业和卫生方面 常视为益虫,但成虫袭击蜜蜂群,稚虫攻击鱼苗或小鱼。 识别要点: 大多数蜻蜓体长30-90毫米,少数种类可达150毫米,而有的种类则十分纤细,体长不足20毫米。头大,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胸部发 达,坚硬。前后翅等长,狭窄,翅脉网状,翅痣与翅结明显,休息时平伸,或竖立,或斜立于背上。足多刺毛。尾须小,1节。稚虫水生,其下唇特化为面罩,利用 直肠或尾鳃呼吸。 蜻蜓雄虫的交配器位于第2腹节腹面,这在昆虫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其生殖孔依然在第9腹节,交配前雄虫先把精液由生殖孔送到第2腹节的交配器内。交配时,雄 虫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挟住雌虫的前胸,然后雌虫将腹部向前弯曲使其生殖孔与雄虫的交配器结合。整个过程可在飞行中进行。人们看到两只蜻蜓相接飞行的现象, 就是交配的部分过程。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记载400多种。全球广泛分布。主要有两个亚目,(1)、均翅亚目(豆娘亚目):身体细,两对翅的形态很相似,休息时四翅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