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3环境的特性 整体性 有限性 (3)不可逆性(4)潜在性(5)持续反应性(6)放大性1.2.1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1.2.2电离辐射能够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事件的带电粒子或(和)不带电粒子总称为电离辐射,有时也简称辐射。电离辐射是由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或由两者混合组成的任何辐射。2.1辐射环境监测目的、任务与特点目的: 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 测定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 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照射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 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输运模式提供依据; 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 鉴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对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实施调查; 验证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 改善核设施营运单位与公众的关系。 任务: 对环境中各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环境放射性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放射性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对核实践活动在邻近地区产生的现有和潜 在影响进行评价,对邻近地区放射性对公众引起的内外照射可能达到的上限进行估计,对意外升高的辐射 水平提出警告; 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及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共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检查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的效能,为合理的利用环境自净化能力处理放射性废物提供依据; 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不仅要监测!而且要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辐射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环境要素,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 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统计处理监测数据,要综合考虑地区自然社会各个方面情况,正确阐 明数据内涵。连续性:环境污染具有时空分布特点,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数据中揭示变化规律,数据越多, 预测准确度越高。追踪性:环境监测设计一系列程序,包括目的确定、计划制订、采样、样品运送保存、实验室分析和 数据处理等过程,每一过程进行好坏都直接影响最终监测数据质量。故需对每一监测步骤实行质量控制。2.2辐射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1取样原则(1)从采样点布设到样品分析前的全过程,都必须中严格的质控措施下进行;(2)采集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3)根据监测目的、内容和现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包括项目、采样容器、 采集器具、方法、采集点的布置和采样量;(4)采样器具和容器的选用,必须满足监测项目的具体要求,并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必 须经过检验,保证采样器和样品容器的合格和清洁;(5)样品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应特别严防交叉污染和制备过程中的其他污染,包括通过空气、水和其他 与样品可能接触的物质带来的污染,以及加入试剂带来的干扰和污染;(6)在区域计划的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某些途径之间的相关性2、监测过程要求 样品分析测试要及时; 环境样品的辐射值或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很低,需用专门的低水平测量技术和高灵敏度仪器进行测量; 样品成分复杂,外来干扰因素多,被污染的可能性大,故要求分析方法及仪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分 辨率; 样品需用量大,方可满足测量方法的探测限和准确度要求; 样品放射性活度具有低水平和涨落的特点,通常要求长时间测量,因此,测量仪器的稳定性要求高。3. .采样量的要求样品采集量通常应根据样品中放射性水平和监测方法的检出限来确定4. 采样时间和频度监测项目无周期性变异 时间无关紧要,为弄清监测项目是否周期性变异试验性调查。(采样频度应能反映监测项目的月、季、年变化,并应与不同的监测目的要求相适应, 监测应取较高的采样频度,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蓄积趋势的监测,采样频度可低些)5. 采样点的布置1选择和调整采样点的过程中,过去的本底调查资料和常规监测数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为对一个区域内环境的某一项目的真实水平作统计推断,要用随机抽样方法采集样品;3样品的记录应准确无误,样品的保存、运输应防止其成分发生变化及沾污;4为了防止样品从采集到测量这段时间内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必须对样品的采集提出明确 的要求。2.3辐射环境监测的随机抽样方法1. 单纯随机抽样法首先把总体的全部抽样单位编号,然后用抽签的方法或利用随机数字表在编号范围内抽取一些数,相 应于这些编号或数的抽样单位便组成以各随机样本。在地区范围内抽样时,将地区划分成等面积的抽样单 位并编上号进行抽样。如果时间也是需要随机化得因素,亦可将时间分成相等的间隔,进行随机抽样。 缺点:编号费劲;差异太大,样本容量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较差2. 分层抽样法将总体按一些重要特征分成几个层,从各层中用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方法各抽取适当数目的抽样 单位合起来组成一个样本。优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单位间的变异度较小;可比较各层间的 调查结果。3. 机械抽样法将总体中的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特点:当被抽取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时,样品的代表性也较好;某些周期性变化,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4混合样品法为放射性分析而采集的样品可以直接分析单个样品,也可以把一些样品混合起来组成代表一些地区、 一段时间或两者都代表的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在保持样品的代表性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混合样品的分析, 可以减轻实验室的负担。2.2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1) 从管理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监督性环境监测和排污(营运)单位监测两大类(2)从设施或活动的运行状态来分,可分为正常状态环境监测与事故监测两大类。(3)从运行阶段来分,可分为运行前辐射环境监测(或称辐射本底调查)运行辐射环境监测、退役辐 射环境监测(或称运行后辐射环境监测)。核设施环境监测分类:运行前的环境本底调查; 运行中的常规监测; 事故状态下的应急监测 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项目:空气、(地表、地下)水、土壤污染 动植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地面环境中a、0、丫污染检查环境辐射剂量场的测量1环境本底调查 目的:获取基础数据,为制定常规监测计划提供依据; 作为评价设施运行后常规监测结果的基准; 对运行期间的监测方法进行考验调查内容:调查核设施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 调查环境介质(空气、土壤、地面水和地下水、植物和农牧产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 浓度、Y辐射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一般要取得运行前连续2a的资料,了解1a内本底变化和年 度间的可能变化范围。调查范围视源项单位的规模和性质而定,对大型核设施(如核电站)一般为 3040km; 调查鉴别关键核素及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的分布、习俗、饮食资料及有关指示体 的资料。2.常规监测目的: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监督核设施运行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长期累积趋势,以便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估算关键居民组所受剂量或可能上限; 通过实际测量不断积累资料,以便进一步确认“三关键”和确定各种有关测量时采用的参考 水平值;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原来监测计划的不完善环节,加以评议改进; 发现异常释放时,尽快追踪监测,必要时转入事故应急监测;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修订监测计划,并补充必要的研究工作,以便尽可能为摸索核素在 环境中的转移规律和参数,收集到有用的实际资料。常规监测计划 排放核素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及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 采样对象及数量、点位; 采样时间(周期)和方法; 样品处理和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的评价常规监测分析项目总a及总0活度、y能谱分析测定和单个核素的浓度常规监测对象某些具有浓集(或选择性吸收浓集)能力的生物体(如水藻、蛤蜊等);生物组织(如牛、羊的甲状腺)或环境物质(如底泥等)作为环境“指示体”3核事故应急监测 目的:应急监测的目的是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和程度及对公 众的危害程度;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测定食物 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公众通报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 急干预措施。应急监测分类:早期和中晚期早期监测:确定烟云范围、走向和特征,测定空气中剂量水平,尽快测量土壤和水的污染情 况。大气污染监测重点是下风向近地空气中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地面辐射剂量 和核素沉积量,监测范围为沿烟羽走向夹角30度左右的扇形区内。对于水污染,主要 监测排放地点下游水域中水和食用水生物,测量项目以总a、总0活度为主,辅以1 2种关键核素浓度测量。采样与测量顺序则由轻污染区到重污染区。中后期监测目的:重新评价早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价早期应急措施的合理性,确定这些措施 是否需要继续、扩展或收缩;估计公众受照剂量;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趋向、途径及生物效应。内容:测量水和食物的放射性污染,包括河流和水源的污染及其对鱼和其它水生物的影 响;农作物和牧草污染及其对家畜、奶牛的影响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方法要更精确灵敏,监测项目除总a、总0活度及丫辐射 剂量外,还应进行一些重要核素的含量分析4. 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监测目的:为相应阶段的环境评价提供依据,并验证退役过程和退役终态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退役终态环境监测要求,是要验证场址退役和开放后其环境影响符合国家场址开发的要求。这时评价 的对象已不再是流出物的影响,而是环境(主要是土壤)中残留放射性对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影响。监测内容: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种类、浓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环境Y辐射水平;各种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沉积物和气载放射性核素成分、浓度及其变化。2.5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2.5.1制定监测方案的原则(1)凡是不能被国家法规所豁免的辐射源和和实践,均应按法规要求进行适度和必要的环境监测。(2) 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要求,应随设施的类型、规模、环境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3) 在制定环境监测方案时,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和辐射环境污染源及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有针对 性地进行优化设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4) 凡是同一场址具有多个污染源的情况,应遵循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原则,以做到相互协调和节约资 源。2.5.2制定环境监测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含量,排放方式、途径和排放量,排放物质的相对毒性和潜在 危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随季节的变化及受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影响的大小; 源项单位的性质和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其环境后果; 被释放元素在环境中的转移、弥散规律,以及影响这些元素迁移运动的天然和人工因素; 受照射群体的人口分布及其按年龄、性别、饮食、职业、生活及文化娱乐习惯等方面的组成; 源项单位周围的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农业、渔业、水和食物供给、工业和文化娱乐习惯等对环境资源 的利用; 分析实施环境辐射监测的代价和效果; 实用监测仪器的可获得性; 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如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化学污染物等; 对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浓集作用的生物和其它指示体。2.5.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步骤(1) 收集背景资料(2) 结合上述各种背景资料和运行前辐射环境调查,进一步识别和评价不同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