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城子街第三小学鲁美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该如何发觉他们的思维潜能,以及如何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一、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1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如低年级学了表内乘法后,在计算:“8 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 1)8 884168 4( 2)8 884834( 3)8 88484-4( 4)8 88447(或 74)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芽。其次,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评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空间。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就有不少教法。或跳过许多算式,直接出示性质,或向学生出示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总结。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我设计了“悬念” ,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再请学生编商是“ 2的”口算,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2”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这样教,教师“扶 ”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会让学生一生受益。3创设并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 ,也可以“那样想” ,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发掘出创新思维的潜能,随后的工作就是如何激活,真正拿到叩开学生数学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8、80、800”三个数,问: “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 ”对这个问题,。 学生感到有兴趣: “800总比 80 和 8 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 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 “8元 80 角 800 分”,有的说:“8米 80 分米 800 厘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深入一步问到: “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 “8元 8.0元 8.00 元;8米 8.0 米 8.00 米 ”最后我接着问: “像 8、8.0、8.00 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5 个问题让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兴趣。1. 3/4 、6/8、9/12 和 9/12、6/8、3/4 这两组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2. 比较 3/4、 6/8 和 9/12的大小?3.根据前两个题的结论,你悟出什么道理?请写在自学笔记上。4.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规定零除外?5.请你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我们也常常以“你们看怎么做”、“还可以怎样思考”等民主平等商讨口气,不断鼓励学生向老师乃至课本提出疑问、异点,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在一节研讨课上,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 12 9,2 减 9 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 减 2 得 7,再用 10 减 7 得 3,因此 12 93,这样做可以吗? ”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一“炸弹 ”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学生学习的同时,经常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其想象领域。当然,学生的想象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学生的创新求异也常常伴随着幼稚和“犯错”。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对于“犯错”,我不轻易否定,常与学生一起采取“归缪”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犯错” 。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想象、求异的信心得到保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延续。再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 10、100、 1000 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题时,我已判断完毕。 学生在 “失败 、”“惊讶 ”之余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后,我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 ”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照前面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 “好象等于 180 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 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这一过程,学生学的不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锐角、直角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摆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理由,对不同拼摆方法引起争论、共鸣,同学们最后归纳出同样结论,这种凭借操作动手的设计使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归纳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新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闪出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品质,得宜于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4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这时,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如教学“平均数”训练时,出示五个数“110、112、 114、 119、120”, 要求学生:( 1)列式求出五个数的平均数,并说明解题思路。( 2)思考这五个数都与什么有关。三种解法。( 1)(110112 114 119120) 5( 2)100 5(1012141920) 5( 3)110 (02 4910)5教师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词语讨论评价三种解法,学生表述如下:第一种解法:一般性,习惯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