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苓散验案集(转)发布:2009-5-10 14:43 |作者:忘机|来源:复兴中医网 五苓散验案集一、蓄水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 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 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 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 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 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 热饮,虽全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 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 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 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 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 元。(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 5758)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 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二、水逆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 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 124)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 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 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 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 治其本。三、消渴(尿崩症)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 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 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 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 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 1978: 126)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 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 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 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四、失音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 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 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 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 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 于上方加麻黄o. 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B9;V3: 20)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 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 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 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 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 律布而病愈。五、呃逆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 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 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 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 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 (4); 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 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 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 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 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 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 101102)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 后,发现有于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 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 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 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 桂枝2克。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全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 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 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 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 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 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 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 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 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 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 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 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 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 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 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 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10克。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 1989; (5; 47)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 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九、耳鸣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1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 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 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 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 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 之。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 V 5):47)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 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十、眩晕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 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 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 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 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 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 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 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 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 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 眼为o. 5,右眼为o. 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 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 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 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 本方而取效。十二、低热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 538C,病者倦怠无力, 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 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 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982; (4); 36)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 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 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 不一而足。十三、背寒冷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 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 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 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 (4): 36)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 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 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 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C,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 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 2: 28)按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