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媒体时代下监狱“规范执法”与“罪犯矫正”的失衡 内容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公共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新媒体舆论聚焦监狱,对监狱的“规范执法”和“罪犯矫正”两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规范执法的易于监督与监狱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使“规范执法”的地位日益突出,“罪犯矫正”工作呈现被淡化的趋势。两者之间的突出与淡化从监狱警察的工作时间、内容及其分配中可见一斑。新媒体对执法规范的要求产生了执法的理性规约,这种规约抑制了矫正罪犯的主动性。同时,依附于执法理性规约的罪犯功利改造对矫正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舆论是一把“民主”与“暴力”的双刃剑,归责、免责与绩效是破除天平失衡困境的出路。关键词: 新媒体 规范执法 矫正 绩效 责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监狱是刑罚执行的机关,因此监狱的工作都是执法工作。但是,纯粹的罪犯矫正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执法,有复杂的、艰深的专业要求。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监狱的工作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执法领域,一个是矫正领域。执法领域包括监管安全等狱政事务,减刑、假释等司法奖励事务以及监狱行政事务。矫正领域包括纪律规训、教育、感化等内容。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执法是强制性的,而矫正项目并不必然要求强制性,如罪犯的心理咨询与矫正要求自然的气氛;执法的依据是明确的法条规范,而矫正项目则因人而异(特别是个别矫正方案),有些矫正项目要在摸索中求证。当然两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关联,如纪律规训既属于执法,又具有矫正性;监管安全是执法规范的目标,又是矫正罪犯的前提。“规范执法”与“矫正罪犯”都是监狱工作的内容,按常理,各就各位,本无讨论的必要。然而,新媒体舆论加大了监狱“规范执法”与“罪犯矫正”工作之间的不平衡,给原本不平衡的天平增加了失衡的砝码。一、民主与监督:新媒体聚焦下的监狱(一)公共领域与新媒体舆论新媒体的概念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提出。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参见http:/baike.so.com/doc/553288.html,2014年10月11日。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公众舆论的大发展,数字化产品的普及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与批判,深深的影响了监狱工作中的“规范执法”与“罪犯矫正”。公众试图表达民意,在不同的年代与阶段一直存在,它的具体表现方式各异,它的抽象存在是同质的。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将这种抽象的存在表达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是一个与“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相对应的概念。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作了系统化研究,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个体公民聚集其中,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2参见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5页。2公共领域由公众、舆论和媒介三大要素构成。公共领域的首要构成要素是参与主体,即公众。公共领域是开放的,它对进入公共领域的公众没有身份、阶级、阶层、财产、教育水平等因素要求,公共领域的特质也决定了它不会有这种要求。哈贝马斯认为,“这种社会交往的前提不是社会地位平等,或者说,它根本就不考虑社会地位问题”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3,是单纯作为人的平等。公共领域的起源就是言论,因而公共领域就是为了议论问题而存在。公共领域里的议论带有批判性,有理性的批判,也有非理性的批判。“判断公众舆论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准是公众的意见中是否具有批判意识以及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公众意见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4同上书,第113页。4这种批判性针对的是公共事务,因而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规范和约束。公共媒介既是公共舆论的场所,也是公共舆论的手段。开放性是公共媒介的基本要求,公共媒介越开放,公众舆论越容易形成,公共领域越容易产生影响。当今社会,公共媒介已经从固定场所发展到无需固定场所;从现实世界发展到虚拟世界;从传统载体发展到数字载体。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最贴切的满足了公共领域的要求。网络对参与主体,即网民几乎没有身份要求(只有一些简单的技术要求),网民主体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公共领域对主体不平等性的排斥。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仅半年时间就增长了4000万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参见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0727/c209170-18615454.html,2014年10月11日。5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将网民中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群体概括为“新意见阶层”,“据有关部门对9万人的调查,常在网上发表言论的网民,35岁以下的占78.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9.2%,月收个入2500元以下的占68.6%,在企业工作的占36.9%这些人是构成新意见阶层的主体”。6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_5.htm,2014年10月11日。6从2009年互联网50件热点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论涉及面广点多,包括官员失职、突发事件、教育改革、工程质量、司法公正、企业改革、政府行为及环境污染等,舆论的倾向是“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关注公权力尽责和诚信,维护社会道德底线”7参见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0727/c209170-18615454.html,2014年10月11日。7,具有极强的批判意识,对公权力的行使尤其如此。网络媒介的最大优势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将这种优势的载体概括为三种: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8参见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_5.html,2014年11月10日。8有别于传统媒体交流的单向性和交流滞后性,它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中得到如虎添翼式的发挥。因而,网络的先天性使得其在公共领域“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9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0727/c209170-18615454.html,2014年10月11日。9。(二)新媒体舆论对监狱“规范执法”的质疑新媒体时代的舆论通过比对明确的法条规范,容易监督监狱执法工作偏失去;但是对监狱矫正领域的认知与评价,普通网民不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新媒体舆论对监狱履职的监督首先聚焦在了监狱的执法领域。2009年,我国的司法领域受到网络的极大关注。这种网络关注从看守所开始,并慢慢转移到监狱。2009年2月,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躲猫猫”事件,随后被网络曝光,舆论哗然。“躲猫猫”一词成为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位居十大流行语第二。10参见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0727/c209170-18615454.html,2014年10月11日。10不幸的是,看守所并没有网络聚焦下逐渐淡出,而是越陷越深。在这之后,看守所随即发生了一系列被关押人员非正常死亡,并被安上各种匪夷所思的死因,“洗澡死”、“床上摔下死”、“噩梦死”、“睡姿不对死”、“发狂死”、“抠粉刺死”、“激动死”,11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094.html,2014年10月11日。11引起了网民对公正执法的质疑,矛头直指政府公信力。有了看守所非正常死亡的铺垫,当监狱发生突发事件时,不管事件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网络民意有了“非正常”的先入为主的意象。看守所关押的是未经审判的犯罪嫌疑人,隶属公安条线。监狱关押的是经过法院审判的罪犯,隶属于司法条线。普通民众对看守所和监狱不作区分,因为都是关押场所,是同质的公权力,所以将他们归为一类。因而,网络民意对看守所的质疑,毫无阻碍的、同质性的转移到了对监狱执法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监狱罪犯脱逃等事件中得到了印证。从2009年3月开始,监狱罪犯脱逃事件接连发生。10月17日,呼和浩特第二监狱4名罪犯脱逃使“中国监狱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焦点”12 中国监狱互联网舆情2009年终回顾,载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2_4019239_1.html,2014年10月11日。12,网络民意对监狱的聚焦达到了最高点。2009年50件热点舆情事件网民关注度前10名中,呼和浩特越狱案位列第7名。由于监狱的封闭性,人们对于监狱的运行状况知之甚少,新媒体舆论也不例外。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监狱,新媒体舆论能触及的是监狱的执法,对于监狱的矫正它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加以评判。因此,新媒体舆论对监狱的质疑,实际上是对监狱执法的质疑。对矫正方案进行理性批判的时代还没到来。 新媒体时代对监狱执法规范的质疑,是传统的对话结构失衡的大爆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领域一方面是一个提供讨论的具体场所,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仅存在于人的思想和意识范围内的某种价值理念。”13前引2,朱丽峰书,第16页。13民众有讨论公权力运行的原始欲望,从停留在“思想和意识范围内”到网络这一“具体场所”的实现,对监狱执法的质疑必定来势汹涌。2009年前后5年,我国监狱罪犯脱逃事件屡见报道,而以2009年为最14参见近年国内部分监狱脱逃事件,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20/c25408-3874171490.html,2014年10月15日。14(见图1)。这是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壮大的一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15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0727/c209170-18615454.html,2014年10月15日。15,新媒网络已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份判决对监狱执法实务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2011年1月5日,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原监狱长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6参见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原监狱长 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刑3年,载中国网络电视台网http:/news.cntv.cn/20110107/112276.sht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