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道建设调研文章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努力改善水环境我市地处浙东温台地带,洪水排涝问题较重。全市大小河道共 2831 条,河网总长度 3365 公里,水域面积 103.23 平方公里,水域 水面率 4.75 %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市河道生态环境问题日 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河道淤积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农村传统水土良性循环方式“罱河泥”成 为了历史,其结果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据临海市 河道水功能生态调查,全市河道淤积总量约 3000 多万立方米,一般 河道淤高 2米左右,严重河道高达 25 米以上。河道严重淤积,降 低了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导流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 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 出现“小洪大涝”和“大洪特涝”的 生态灾害。2河岸塌损由于长期受船行波的剧烈冲刷、 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下, 河 道两岸坍损严重。据调查,一般年冲刷坍损圩岸 1015厘米,部分 河段圩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流速流量降低, 行水不畅;圩堤高度降低,圩顶宽度缩窄。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均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 到户,而农户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水土保持性栽桑、植树少且零星, 故未能形成条带状绿色植被保护岸, 致使河道堤岸水土流失状况未能 改善。3水体污染,水质恶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加之来自上游河网入境污水,使临海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影响水环境质量。 桐乡市污染源主要是面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等。污染的特点是面广、点多、量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我市两 个最主要的常年性点污染源。 全市耕地分布均匀, 农业生产污染物主 要来自农田间断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水质监测表明,境内各河道水 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水体水质属于V类,有的已为劣V 类。水资源生态污染问题突击,水体富营养化,水面杂草丛生。4 行洪排涝能力不足 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据各镇、街道统计,2000年2007年,临海市水面填塞面积达2000 多亩。由于河道被侵占、淤积,河床壅高,调蓄容量减少,造成了河 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 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防汛压力加大。二、生态河道建设的涵义、类型和内容1 生态河道的涵义 “生态河道”是指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 的前提条件下, 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 通过对河流及护岸 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 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 逐步恢复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2 生态河道建设的类型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推 进生态河道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农村 的小河小浜。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 做好清淤、水毁修复。二是防洪类河道。 主要是全市防洪的骨干河道。 对这类河道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 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 确保 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 内部河道。对这类河道, 我们在建设中突出生态性、 亲水性、景观性, 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同时,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浆砌块石护岸形式,更注重 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季节性河道”护岸、削坡底护岸、生态型砌 体护岸等。将复式断面引用到中小河道,把河道岸线内移 30 米左右 平台马道,形成“季节性河道断面”。3生态河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轮回清淤。 清淤是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主要手段。 对河道清 淤要根据河道淤积情况, 安排 5-7 年轮回清淤一次。 并根据河道的特 性,采用水枪喷流和机械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工效。二是护岸护坡。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财力与实用相 结合。在通航河道和农民聚集区有计划地逐步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 以防止水土流失; 对其他河道要大力推行以植物绿化为主、 水生植物 为辅的生态护岸护坡方法,节约投入成本。三是注重保洁。 建立完善生态河道长效保洁制度。 以“河面无漂 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中无垃圾”为保洁目标,全面落实生态河道 保洁责任制,建立以“定人员、定河道、定责任、定报酬”为主要内 容的生态河道长效保洁管理体制。三、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认为非常必要, 具有较高的积极 性。但也有两种不同想法: 一是感到现在各项建设任务重,建设生态 河道还没有精力, 得慢慢来;二是认为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 投入大, 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感到难度大、负担重, 单靠镇、街道的财力难以胜任等。 说明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 引导,同时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 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 紧迫性的认识, 同时完善生态河道建设 的办法与措施,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政策力度、投入 力度,促进生态河道建设快速、健康发展。2落实规划,真抓实干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市已制订出台了 临海市水利 建设规划 和临海市河道整治规划 ,明确了治理建设目标与任务。 因此,做到真抓实干生态河道建设, 关键要解决规划的落实与实施问 题。而落实与实施又必须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在统一思想认 识的基础上,将建设生态河道的资金列为发展计划和财政投入的建设 项目,以便在财政与计划项目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二是要根据规划的 总体目标和任务,分解制订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落实到镇、 街道和河道、地段,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三是要建立 负责生态河道建设的专门组织, 对全市的生态河道计划、 安排和施工, 实行强有力的领导、 组织和管理, 将全市的生态河道建设纳入统一指 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规范化道路。3增加投入,保障实施 一要建立生态河道的投入机制。 以政府的名义颁发出台 生态河 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与渠道,建立生态河道 更有力、更灵活的政策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根据集中财力 办大事的思路, 财政水利投入应向生态河道建设倾斜和集聚, 以大幅 度地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 实行受益区企业单位、 工商户等 生态河道建设社会集资。生态河道涉及市政、开发工业园区,具有 土地升值、房产开发、企业落户等经济带动效应的,在同等享受城市 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 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 土地综合整理涉及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享受优先安排生态河道建设任务, 纳入土地综合 整理计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 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入,应大部分安排于生态河道建设 等。二要制订生态河道建设资金安排政策,明确市与镇、街道的投入 比例与责职分担。 因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属社会公益性工程, 安排总原 则应是:在直接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基层配套为辅。 沿河涉及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应以镇、街道为主。三 是市政府应制订镇、 街道生态河道建设有关指导性政策。 配套资金的 筹措,土地征用、作物赔偿等处理政策,能够统一的尽量统一,为基 层提供和创造投入政策环境, 把财力资源、 政策资源配置到生态河道 建设上来,以确保生态河道建设顺利实施,快速发展。4形成合力,确保成效 生态河道建设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场变革和新生事物, 须从改革与 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一是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合作。 凡生态河道涉及部门管理 范围的由相关部门制订管理办法,承担管理职能。重点是:水利技术 部门要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 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 提供设计断 面、平台高程、坡比和堤顶高程的技术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土 管部门要制订完善生态河道建设涉及土地开损、土地出让收益等政 策。经济贸易部门要加强砖瓦厂淤泥制砖的指导与管理, 同时不断扩 大增加利用淤泥制砖企业单位, 发挥淤泥制砖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积 极作用。农经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 强植树技术指导与管理。二是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要积 极探索生态河道建设市场机制管理新经验, 特别要规范河道管理范围 内的土地承包与养护办法,深化河道与防洪堤、防洪堤与土地、防洪 堤与植树林木等问题上的所有权、 经营权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改革, 进 行河道与防洪堤建设、 圩堤管理、 种植收益分配与处分办法等方面的 探索,把建设管理与收益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河道建设与管理改 革同步发展。 三是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 确保实现“水 清、流畅、岸绿、景美”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建设工 作本身。要坚持建管并重, 注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的生态 河道长效管理模式。 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不断完善生态河道长效管 理机制和考核奖励办法,加强生态河道保洁工作的规范管理。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河道建设社会氛围。宣传是做好生 态河道建设工作的先导。通过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广泛宣传,动员 社会关心、 支持生态河道建设, 为河道生态河道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