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21春公共危机管理离线作业2参考答案1. 当今,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特点不包括( )。A.发生频率高B.影响范围广C.覆盖人群少D.危害程度高参考答案:C2. 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A.精细管理B.较高效率C.风险评估D.分类分级参考答案:C3. 一般来说,组织危机决策的约束条件主要有:( )A、时间有限B、信息有限C、人力资源有限D、技术支持有限参考答案:ABCD4. 总体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 )A.强制干预B.探寻事件产生的根源C.进一步评估突发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D.理性选择救治目标参考答案:ABCD5. 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的是( )。A、成因的多样性B、传播的广泛性C、分布的差异性D、治理的单一性参考答案:D6. 恢复的维度包括( )。A.社会影响与恢复B.环境影响与恢复C.经济影响与恢复D.心理影响与恢复参考答案:ABCD7.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 )。A、以人为本原则B、常抓不懈原则C、分级预警原则D、讲究方法原则参考答案:D8. 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B.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等多种方式进行参考答案:A9.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参考答案:ABCD10. 风险控制的实质是捍卫( ),确保危机决策的全过程围绕风险准则来展开。A.应急预案B.危机决策C.风险准则D.理性模型参考答案:C11. 公共危机决策机制的决策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系统,由最高行政首脑及其身边的高级助理和少数核心部门的负责人构成的系统是( )。A.中枢决断系统B.参谋咨询系统C.协调系统D.信息收集系统参考答案:A12. 危机决策信息来源于( )和( )两个方面。A.局部B.外部C.综合D.内部参考答案:BD13. 应急规划的原则是贯穿应急规划流程的主导思想。对此,国外学者有( )三种。A.“六原则说”B.“七原则说”C.“八原则说”D.“三原则说”参考答案:ABC14. 就全球实践而言,公共危机具有( )等共性特征。A.复杂性B.随机性C.公共性D.突发性参考答案:ACD15. 危机沟通是以危机为核心,发生于危机阶段,具有紧急应对的意蕴,是长期的。( )T.对F.错参考答案:F16. 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B、紧急处置性C、程序特殊性D、社会配合性参考答案:B17. 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A.随机性B.复杂性C.公共性D.突发性参考答案:C18. 韩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包括:( )A、议会B、国家安全保障会议C、非常企划委员会D、国务院参考答案:AB19.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 )A、以人为本原则B、常抓不懈原则C、分级预警原则D、讲究方法原则参考答案:D20. 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B、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C、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D、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参考答案:C21. 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的学者是:( )A、罗森塔尔B、桑德里尔斯C、巴顿D、赫尔曼参考答案:A22. 危机决策组织结构的优化包括:( )A.建设危机决策制定、协调的核心机制B.强化危机决策智囊机构C.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能力D.加强决策技术创新参考答案:ABC23. ( )不是公共危机恢复的原则。A.公众主导,政府参与B.全面恢复,突出重点C.公平公正,关注弱者D.生产自救,多样补偿参考答案:A24. 在危机时刻,特别是流言泛滥的时刻,领导人的影响力主要决定于( )。A.领导人的言论B.领导人的感情C.领导人的行为D.领导人对于民众的诚信度参考答案:D25. 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社会动员特点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结合常态动员与非常态动员的结合。( )T.对F.错参考答案:T26. 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公共权力运行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是( )。A.国家利益B.公共利益C.公共财产D.国家财产参考答案:B27.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降低病死率D、正确舆论引导参考答案:ABCD28.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最早也是研究最多的是:( )A、对社会冲突的研究B、对自然灾害的研究C、对政治事件的研究D、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参考答案:B29.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现场抢救的措施包括抢险救灾方案的确定;现场抢救的组织领导;实施抢救和( )。A、现场保护B、预警方案确定C、预警方案的组织实施D、人员疏散参考答案:A30. 在危机时刻,特别是流言泛滥的时刻,领导人的影响力主要决定于:( )A、领导人的言论B、领导人的感情C、领导人的行为D、领导人对于民众的诚信度参考答案:D31. 建立国际沟通与协作机制有利于:( )A.争取国际援助B.动员国际力量参与危机管理C.借鉴国际危机管理经验D.改善国际关系参考答案:ABCD32. 以下不属于美国现行危机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是( )A、总统B、国会C、国土安全部D、环保总署参考答案:D33. ( )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B、突发事件的处理C、突发事件的运行D、突发事件的善后参考答案:A34. 古尔德纳把行政集权制分为两种:行政集权制“合理模式”和行政集权制“自然体系模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参考答案:35. 关于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危机必定是突发事件B、突发事件必定是危机C、突发事件不一定是危机D、突发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发展成为危机参考答案:ACD36. 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 )。A、分级管理B、分类管理C、分层管理D、分群管理参考答案:B37. ( )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A.应急管理B.危机管理C.以上都不是D.应急综合准备参考答案:D38. 在非常规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中遵循一些特殊的行为程序,例如可通过简易程序紧急出台某些政令和措施,或者对某些政令和措施的出台设置更高的事中或事后审查门槛。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B、紧急处置性C、程序特殊性D、社会配合性参考答案:C39. 突发事件可以按照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进行分类。下面属于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是( )。A.核与辐射事故B.生物灾害C.动物疫情D.经济安全事件参考答案:A40. 下列不属于美国危机管理法律基础的是( )。A.国家安全法B.战争授权法C.新闻法D.反恐怖主义法参考答案:C41. 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 )。A、紧急状态法B、突发事件应对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参考答案:B42. 从形式上看,应急演练分为( )。A.讨论演练B.追踪演练C.功能演练D.实地演练参考答案:ACD43. 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A、事态的严峻性B、时间的紧迫性C、信息的不充分性D、资源的有限性参考答案:C44. 事件的演变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要求管理者快速作出决策,这是指公共危机的( )特征。A、威胁性B、不确定性C、紧急性D、非程序化决策参考答案:C45. 简述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参考答案: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决策、警报、咨询46. 能否处理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则是( )。A、以人为本原则B、尽早化解原则C、依法处理原则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参考答案:B47. 科学技术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依靠,这就要求( )A、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B、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救灾知识水平C、需要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智力支持D、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工具参考答案:ABCD48. 危机的突发性是指:( )A、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B、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会发生危机C、危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D、危机的发生是空穴来风参考答案:ABC49.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颁布于( )。A.1956年B.1954年C.1957年D.1949年参考答案:B50. 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包括( )A、前提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B、要把对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D、要把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参考答案:ABC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