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 考点必背手册 必 修1 第一部分 宇宙中的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月球(1)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星系其他恒星系总星系河外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2)地球存在生命(特殊性)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 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外部条件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稳定的太阳光照 + 液态水的存在二、阐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活动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乱磁场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高能带电粒子与两级地区高空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天气气候发生自燃灾害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向地球提供能量,维持地球上的生物生存;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能源。(2)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影响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一般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玮递减纬度因素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一般昼长越长太阳辐射越多昼长因素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一般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多地势因素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晴天,太阳辐射强减天气因素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1)地球自转的特征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逐渐见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角速度: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建度都相等,约为157h入(2) 地球公转的特征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速度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快角速度:7月初,速度最慢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如图)(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 产生昼夜交替。(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3)区时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商+余数(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时区数相减,得数为时差;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时区数相加,得数为时差。 第三步:求区时。 两地若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求位置在东边的地点加时差,求位置在西边的地点减时差。 两地若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求东时区的地点加时差,求西时区的地点减时差。(4)日期的变更日界线自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大致和180经线重合日期分割特点0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变 (5)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面向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12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6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一次最小值(夏至、冬至)(3)四季更替: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发生变化,形成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自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自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太阳辐射居中。(4)五带的形成: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极圈内的地区为寒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四、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特征地壳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17千米,由岩石构成地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固态,上部存在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之下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第二部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侵人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岩石向地壳深处运动,在高温高压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1)褶皱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底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底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位移类型表现 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和低地 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一峡谷)、瀑布等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流水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风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川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性、海蚀崖等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波浪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北半球为例)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1月份 7月份 成因风向东亚:西北风;南亚:东北风东亚:东南风;南亚:西南风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 成因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冬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夏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五、运用简易天气圈,简要分析锋面、低压、商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类型 冷锋 暖锋图示 形成原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天气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 压低,天气晴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天气出现阴天、雨雪、强风等天气现象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天气系统图示水平气流(低空) 垂直气流天气状况低压(气旋) 由四周流向中心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高压(反气旋) 由中心流向四周下沉 常出现晴天气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过程和环节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物质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深刻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七、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名称副热带大洋环流副极地大洋环流分布海区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流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逆时针洋流性质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大陆一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方面具体表现实例气候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而形成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 、秘鲁渔场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最佳航行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