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量互变规律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 law of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 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 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 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 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 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 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 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 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 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 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 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 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度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 在时直接同一的。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其二,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了一定 事物的质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质的规律性是多样的。质和属性不可分。质 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登可以 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是事物固有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质和事物是 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相同事物可以有量的不同。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 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编辑本段理论发展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老子提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战国策中说“积羽沉 舟,群轻折轴”等,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某种元 素的“凝聚化”和“稀薄化”导致形成不同质的事物的思想,在“ 谷堆论 证”、“秃头论证”中讨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 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 大量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 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编辑本段应用实例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 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 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 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百科名片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 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 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 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 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目录起源两个基本特征三个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其他辩证范畴矛盾分析法参考条目起源两个基本特征三个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其他辩证范畴矛盾分析法参考条目展开编辑本段起源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由心灵“正、反、合”的“对反、重复、 超越”原则支配,这是辩证法;费尔巴哈则提出“唯物质才是真实”的世界 观,这是唯物主义。马克思结合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创造出“唯物辩证 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 律的科学。编辑本段两个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 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 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 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3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 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 系和间接联系,等等。4联系的条件性:所谓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 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 事物,都同其他事物有联系,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马 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第一在条件问题 上坚持有条件论和条件的客观性,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 会灭亡。第二,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条件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唯物辩证法承认条件的可变性,首先,条件是复杂的。其次,条件是可变的。 并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创造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遵循事 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且也要依赖一定的条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 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更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从一定意义上说, 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 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 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旧事物灭亡 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 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 一个“不平衡f平衡f新的不平衡f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 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换言之,世界 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编辑本段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 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 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 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 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 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 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规律只有 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是一元论,不应该是三元论”、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 而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一一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 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 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 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 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 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式;质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本质。量变是事物连 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 变化,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 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 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 一个性质(即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 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 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例如,冰、水、水蒸气之间的随温度变化而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看成 量变到质变的例子。再例如,经螺旋形楼梯向上,在坐标不断转化后,平面坐标回到原点(0,0) 而本身也就更上一层楼,在三维世界的坐标即变为(0,0,1),其中平面坐标的 变化即伴随三位坐标整体改变,是量变过程,设坐标为(a,b,z),( a,b)为量 变,z为质变,量变也伴随质变,是质变的积累,积累到z=1自然质变,二 维即变为三维,若设(a,b,z,n)为四维,即空间abz和时间n,n随abz改变而改变,当n改变单位1时,假设这个单位是年,你在同一地点站一年,地 球绕一周,空间abz(只考虑太阳系为不动体)回到原来位置,你却不是一年 前n时的你了,n+1即为n的质变,而随不动体的改变,单位亦随之变化, 则abz改变充斥不动体的每个二维位面时,质变发生。而每个质变又是新量 变的基础,循环往复。就像原子到夸克的盒子关系的反向发展,没有尽头, 不断发展进化。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就是理想或者追求一类的东西了。辩证否定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 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 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 之否定后,事物显然回到“正”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 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一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一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 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而 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用列宁的话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 的回复,是“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 回曲折的,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 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 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