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1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2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3设计说明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复习铺垫,引入新知722540(50228)5360.9100560701024252.50.41.280.04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2)引导提问。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教学目标: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主题图)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二、教学新授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二、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教学难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教学准备: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教训过程:一、引入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引出圆,呈现课题。设计意图: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二、画圆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设计意图: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三、自主学习1.自学与分享。(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2.交流并理解。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3.发现与思考。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组织交流反馈。4.现象与本质。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设计意图:“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1.怎样找到圆心。(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设计意图:“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2)再找圆心。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六、全课小结。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