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迎风冒雪访雪芹(含答案)张梦阳2006年底的北京第一场雪,虽然算不上鹅毛大雪,却也纷纷扬扬从苍茫 的天宇间落将下来,搅得满世界白皑皑的。我迎风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迁居前,我也曾在烟柳刚透绿芽的早春来过,故居墙根的霜痕正依稀见 绿。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夏天,更是植物园的好季节,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门前 的古槐绿荫下悠缓地品茗沉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 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年四季来这里,都会感受到雪芹“黄叶著书” 时的氛围,然而最能体会出真谛的还是冬天,在迎风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对曹 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刻骨的体验。鲁迅曾经感谢他的父亲不善经营、穷了下来,所以才使他在从小康坠入 困顿的途路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写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灵魂的文集。同 样道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体味世态的炎凉, 又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黄叶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 软甜香中过他的阔少爷生活,也绝对写不出红楼梦。当然,倘若他们都未曾 阔过,未曾经历上下的波折、冷热的反差,而是始终在贫穷中度日,也不可能有 现在的成就。虽然冬天的公园没有人去,但是要体会鲁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 是冬天。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植物园内的层层树海 都覆盖着白雪的衣被,黄叶村的柳树枝条在雪雾中显得迷迷漾漾,雪芹塑像上蒙 了一层雪,眉头紧皱,低头沉思着什么。“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我感到, 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因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 思索人生,在风雪刺骨的寒夜里写他的红楼梦的。“西窗剪烛风雨昏。”可 以想见,当年在“抗疯轩”里,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没有充足的煤火,更没有 现在的暖气,外面风雪潇潇,屋内寒冷难耐,写上几行,就得在嘴边哈一哈气, 焙一焙手。多么艰辛啊!而这时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转化为心中的彻冷, 再化作对这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倒更是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雪芹就 是雪中的芹圃。1764年冬天,雪芹的独子不治夭亡,他陷入极度的忧伤和悲痛, 在除夕之夜病逝于西山我想那时刻,漫天的飞雪也会为痛失这位文学天才而 悲泣。对于一个思想者和写作者来说,什么是不朽的?是凝结着深刻思想的美的 文字。真正思想者和写作者应该全身心地探求天地宇宙的真经,着魔一般地锤炼 自己的文字和文体,提高自己的思想与艺术境界,不必去纠缠那些身外事。唯有 文字才是不朽的,值得呕心沥血去打磨的。其他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时间是考验 文字是否具有价值的试金石,不用去炒作,更不必去自我吹嘘。试回顾历史,多 少炒作而成的华贵顶戴都迅速朽烂了,自吹自擂者早已成为笑料,而曹雪芹和鲁 迅那样的书和文章却是时间越久越显现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中国近代有两部书在中国人的精神解放史上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这 就是红楼梦和鲁迅全集。这两部书共同的地方,就是敦促中国人从“瞒 和骗”的大泽中猛醒,“睁了眼看”世界,做“真的人”,实现精神的真正解放!所以当今的两大显学一一“红学”与“鲁学”,实质上是相通的。而这 相通之处,就是“人”!是对人的深度认识与深度表现。有生之年,能在心中树起鲁迅、曹雪芹这两位文化巨人的形象,以“鲁 学”与“红学”这两大显学为精神生命的两大寄托,该是多么充实,多么幸福! 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飕飕的。 我在迎风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间的充实与幸福一一选自2007年1月13日人民日报1. 作者认为,冬季拜访曹雪芹故居,与其他季节相比,有何不同?(2分)答:2. 文章标题是“迎风冒雪访雪芹”,但在正文中为什么又用了很多篇幅评价鲁迅? (5分) 答:3. 文章在行文中,多次写到下雪和雪景,有何作用?(5分)答:4. 在作者看来,曹雪芹为什么能够得以不朽?(5分) 答:答案:1. 在荒寒寂寞的冬天,更能对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身临其境的刻骨体验。2. 他们都有近似的人生经历,都同在逆境中发奋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文中 引入对鲁迅的评价,与曹雪芹形成类比(或衬托、正衬),使两者相得益彰,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3. 照应标题,营造、渲染、再现当年曹雪芹的创作环境,有助于表现和深化主 题。4. 他能够忘我地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谛,锤炼自己的文字和文体,创作出了凝 结着深刻思想并在中国人的精神解放史上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的红楼梦;红楼梦不朽,曹雪芹自然被后人永远缅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