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学的概念:广义: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 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 品德的活动。2、教育的三大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3、教育的发展史: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形态)一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 会形态)一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4、学校是什么时侯产生的?奴隶社会5、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社会科学。3、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 的基本观点4、古代教育的特点:(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一学校(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4)教育的形式单一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6、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代表作:学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夸美纽斯)、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以杜威为倡导者和主要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西方教育:赫尔巴乔夫代表传统教育学派和杜威代表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 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学记的地位: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 著作,成书于春秋末年(相传为孟轲的弟子乐正克所作)。著名教育学家及其典型著作: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一“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 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普通教育 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7、教育学的价值:(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自我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 P 二: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2.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4、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1)、影响文化的传递(2)、影响文化的选择(3)、影响文化的融合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里?(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四)、教育具有永恒性P三:1、人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2、个体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二)外铄论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b、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及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2)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3)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4)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b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c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 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 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2)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3)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教育的针对性4、(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P四: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 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是总方向和总目标1、我国教育方针的本质是什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4、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什么?(p65待定)(1) 、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2)、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3) 、以育人为根本3、教育方针的核心-教育目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4、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是: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等5、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依据:一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 、人的依据7、素质教育的本质(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P五:1、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教师的劳动特点(1) 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育机智(2) 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表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思想教育、品德言行(3) 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a学生身心特点对教育活动的制约 b学生成才周期长一发展的观点(4)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1、教师的作用是什么?(1) 、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3) 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四)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3、教师的素养(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1)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 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3)掌握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二)、教师的能力素养(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师的教学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机智(6)社交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三)、教师的心理品质:(1)、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2)、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3)、良好的记忆力(4)、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5)、创造性的想象力(6)、广泛的兴趣(7)、坚定的意志力(8)、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情感(四)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Q)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教育事业P六: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品德是一个人按一定社 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德育,包括政治、 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3、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7)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德育的途径(1)、教学: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是其他德育途径所不能代替的5、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 陶冶教育法(1)、(2)、(3) 、(4) 、(5) 、特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提咼认识。特点:用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特点:通过行为训练,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特点:利用环境、气氛、作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因素等影响学生(6)、指导自我教育法特点: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变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品德评价法特点:通过对学生的优良或不良的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P七、1、课程概念广义: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的学生而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是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2、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课程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划分课程类型的标准?(根据什么来划分课程类型?):根据教学任务3、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形势如何?P八: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活动。2、新课程理念下应确立全新的教学观(1)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