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纲要指标体系的内涵、效力和相互关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纲要共提出了 15项调控指标,按指标属性分为 总量指标、增量 指标和效率指标 三大类;按指标性质分为 约束性指标 和 预期性指标 两 类。关于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反映指标所指示的土地类型在未来某一时 点的数量 。纲要对每个总量指标分别提出了 2010年和 2020年两个目 标年的调控数量。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园地、林地、 牧草地等 5项涉及农用地的指标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 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等 4项涉及建设用地 的指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反映土地利用结 构,体现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引导。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交通、水利 及其他用地规模反映建设用地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用地结构,其中, 城乡 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反映了城乡用地结构。关于增量指标。 增量指标反映一定规划实施阶段某类用地累积变化 量。纲要中分为 5年和 15年两个阶段。 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新 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和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 地义务量、国家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补充耕地规模等指标。新增建设 用地总量是指规划期内一定阶段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 累积规模。该指标体现了国家对建设用地增量的控制。新增建设占用农 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指规划期内一定阶段农用地、耕 地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累积规模,体现了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 的保护。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是指通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 理、废弃建设用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手段补充耕地的规模。之 所以强调义务量,是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必须补充同等数量耕地的法人 责任制相挂钩的,即占补平衡是法人义务。国家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 补充耕地规模是国家为了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通过实施整理复垦 开发重大工程增加耕地面积采取的新举措。关于效率指标。 效率指标反映城镇工矿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主要 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关于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 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在 15项指标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 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 地义务量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等 6项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其余 9项 为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规划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 最核心的管理意图,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突出对耕地的特殊保护。在6项约束性指标中有4项指标涉及 到耕地。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两项总量指标作为耕地 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明确在目标年必须保有的耕地规模和 在任何时点都必须保持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和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是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现耕地占补平衡法 人责任制的政策要求。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要控制在指标确 定的规模以内,不得突破,突出强调各项建设应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 用,以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二是强调对建设用地的控制。6项指标中3项指标涉及建设用地, 分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将 城乡建设用地作为约束性指标,一方面,强化对包括城镇、独立工矿和 农村建设用地在内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控制。既要满足城乡人口的 合理用地,又要从人口与用地关系上保持协调一致,遏止建设用地的低 效利用,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控制建设过多占用宝贵资源,引导 建设向节约集约用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城、乡用地的统筹发展,防 止城镇化发展带来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约束性指标强调用地效率方面的引导控制,重点是防 止建设用地的低效利用,而不是限制城镇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的正常 需求,同时也防止规划中夸大城镇人口发展规模而人为增加城镇工矿用 地规模、从而间接助长低效用地行为的发生。关于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期内 应实现的或不应当突破的指标。其中,园地、林地、牧草地等涉及农用 地的预期性指标,目的是起到统筹和兼顾各类用地的作用,引导农业生 产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协调和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 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等涉及建设用地的预期性指标,是在未来城镇人 口、产业发展、投资规模等不确定的基础上,总体上对规划期建设用地 规模的预期判断,以及规划期间建设用地增量的控制。虽然预期性指标 不作为规划目标领导责任制的考核指标,但在修编规划中也是不能随意 突破的,仍是规划期间应当努力实现的调控目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