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3)社会组织机构的出现。2城市发展史时间数量规模功能工业革命前少较小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增加扩大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主要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在70%以上,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2)不利影响:带来城市问题,突出表现为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对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解决措施发展经济、政策调控、合理规划、完善法律法规等。教材P32活动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和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形平坦,有肥沃的冲积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教材P37活动1城市建设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危害人体的健康,恶化生存条件,破坏城市景观,最终可能抵消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利,如经济增长,最终可能会减缓城市化的发展。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要占用一些耕地,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不行,为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行,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不断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并严格依法实施,才能做到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地,做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重。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情景导入先思考 深圳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但在30多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全市无农村,人均GDP突破万美元,位居我国(港、澳、台除外)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1)按照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深圳属于什么城市?提示:特大城市。(2)深圳崛起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国家政策支持。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二、城市的发展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阶段特点原因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乡相对独立生产力水平低,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大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了许多专业化城市,形成了城市群(带)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应用体验不可少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据此回答12题。1上述早期城市分布区的共同自然特征是()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冲积平原上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水源充足河运便利ABC D2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A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较少B当时人口少C城市发展受用地规模的限制D为了城市便于防护,规模不宜过大解析:1.A2.A第1题,本题考查了早期影响城市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受地形、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早期的城市主要行使行政职能,这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人口数量少,规模小。3以下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上游平原上最初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A BC D解析:选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最初的城市功能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化及其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核心要点掌握好 1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理解。(1)内涵: (2)标志: (3)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两者城市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加速阶段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快发展水平高,多在70%以上低,在40%左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发展结果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出现城市群;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3.73%,累计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2题。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B城市人口总量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城市用地规模2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解析:1.C2.B第1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城市化指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B项正确。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C项错误。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D项错误。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34题。年份江西(城镇人口比重)安徽(城镇人口比重)199020.40%17.84%200027.67%27.81% 201044.06%43.01%3.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4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析:3.D4.B第3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第4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核心要点掌握好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