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2)神经反射(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2. 化脓性脑膜炎( 3)辅助检查十、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 4)治疗要点护理( 5)护理措施(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3.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1)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4.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 2)临床表现经炎(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十、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护理( 3)辅助检查5. 脑性瘫痪(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1)病因及发病机制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 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 大脑 出生时约重 370g,占体重 1/8 1/9 。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对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差。2. 脊髓 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 2 6g,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加长增重。3. 脑脊液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婴儿(新生儿)儿 童总量50ml(新生儿)100 150ml压力( mmH2O)30 80(新生儿)70 200细胞数( 0 20) 106/L( 0 10) 106/L蛋白总量 g/L0.2 1.2 (新生儿)0.2 0.4糖( mmol/L)3.9 5.02.8 4.5氯化物( mmol/L )110 122117 127(二)神经反射1. 终身存在的反射浅反射、腱反射2. 暂时性反射( 1)出生时存在,逐渐消失:迈步、握持、拥抱、觅食吸允反射。( 2)出生时不存在,逐渐出现:降落伞、平衡反射。3. 病理反射4. 脑膜刺激征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 引起的脑膜炎症, 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 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病原体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链球菌、 葡萄球菌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机制:细菌毒素和多种炎症作用炎症反应: 软脑膜、 蛛网膜和表层脑组织广泛性血管充血、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弥漫性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并可发生脑室膜炎,导致硬脑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二)临床表现化脓性脑膜炎在小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90%以上的病例在生后1 个月 5 岁之间发生。冬春肺炎链球菌春秋脑膜炎奈瑟菌、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入侵途径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黏膜及新生儿脐部感染。少数:由其邻近组织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直接到脑膜。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1. 暴发型 患儿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胜休克的症状,治疗若不及时24 小时内死亡。常见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2. 亚急型 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 年长儿可诉头痛、 肌肉酸痛,婴幼儿则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萎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起病时表现与新生儿败血症相似 ,有发热或体温波动、面色青灰、拒乳、凝视、哭声调高而尖,心率慢,青紫、惊厥。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前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原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多见。3. 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三)辅助检查1. 脑脊液(1)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000l0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6/L ,中性粒细胞为( 2)血象(四)治疗原则早期、联合、坚持用药,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原发病抗生素病原学治疗。(五)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及饮食管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38.5 时,应在 30 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协助或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3 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2. 观察病情对症处理3. 防止并发症4. 健康教育第三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病毒性脑膜炎、 脑炎是由 多种病毒引起 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由于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 形成不同类型疾病。 炎症过程在脑膜, 临床重点表现为 病毒性脑膜炎。 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 病毒性脑炎 为临床表现。(一)病因及发病机制80%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基病毒、 埃可病毒) ,其次为虫媒病毒 (如乙脑病毒) 、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虫媒病毒治病者约占5%。病毒自呼吸道、 胃肠道或经昆虫叮咬侵入人体,在淋巴系统繁殖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到达各种脏器,在入侵神经系统之前,机体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在脏器中大量繁殖进一步播散至全身,直接 破坏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剧烈反应导致的脱髓鞘病变、血管和血管周围损伤,造成供血不足。(二)临床表现1. 病毒性脑膜炎 急性起病,可先有数日前驱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颈、背、下肢疼痛、畏光等,但意识多不受累,可有颈强直, 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病程大多在12 周。2. 病毒性脑炎开始时症状较轻,为不同程度的发热,随后体温增高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昏迷,或出现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严重得引起脑疝,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病毒性脑炎病程在 2 3 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留有智力发育落后、肢体瘫痪、癫痫等后遗症。(三)辅助检查1. 脑脊液 压力增高,细胞数大多在( 10500) 106/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2. 病毒学检查(四)治疗原则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五)护理措施体温 38.5 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静脉补液。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观察:( 1)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 20 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颅压。( 2)每 2 小时翻身一次,轻拍其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 3)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以防因移动体位至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 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痰液堵塞、立即执行气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 5)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作好口腔护理。( 6)输注能量合剂营养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7)控制惊厥、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遵嘱使用镇静药、抗病毒药、激素、促进苏醒的药物等。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作好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 - 巴利综合征,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农村多于城市,常见 10 岁以内小儿。临床可见以 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程自限,大多数在数周内恢复。严重者急性起病死于呼吸衰竭。(一)病因及发病机制65%以上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此外,受凉、疲劳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二)临床表现1. 前驱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7 9 月为高峰。起病前1 6 周, 为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有数天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轻度肠道感染病史。部分患儿有受凉或劳累诱发因素。2. 起病初期 先有肌肉不适或疼痛, 常出现下肢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尤其在大腿前后侧,疼痛感觉尤为明显 ,可伴有发热, 2 周内达到高峰。3. 运动障碍 自肢体远端开始, 首先表现为行走无力, 易摔倒,肌肉无力呈对称性的 ,23 天内,发展到上肢、腰背、躯干,患儿不能坐起和翻身,手足下垂,肢体瘫痪等,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肢体近端也呈弛缓性瘫痪。4. 脑神经障碍 表现为不能抬头,吞咽困难、进食时有呛咳,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5. 呼吸障碍 呼吸肌麻痹后,可使呼吸浅表、咳嗽无力、声音微弱、呼吸困难。单纯的肋间肌麻痹,吸气时胸廓下陷, 上腹隆起。如单纯膈肌麻痹, 则吸气时上腹部下陷呈现出矛盾样呼吸。6. 自主神经障碍 自主神经受累时,表现可有视物不清、多汗、面色潮红、腹痛、直立性低血压、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心脏骤停。7. 感觉障碍 年长儿可诉手足麻木、疼痛,早期可出现 手套或袜套状感觉减退。(三)辅助检查1. 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 IgG 均有增高。 IgM 增高最为显著 。肌酸激酶可轻度升高。2. 脑脊液检查80% 90%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逐渐增高,2 3 周可达正常时的2 倍。 4周后逐渐下降。细胞数正常,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本病的特征。(四)治疗原则生命支持、 对症处理、呼吸肌麻痹抢救。药物治疗、 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五)护理措施1. 呼吸功能维持评估清理呼吸道无效的程度。温度20 22,湿度 55% 60%,每 24 小时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心率、血压及胸廓起伏的深度,了解患儿呼吸肌及膈肌麻痹的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 有咳嗽动作时应双手挤压膈肌,协助排痰。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每日口腔护理2 3 次。呼吸困难者应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2.皮肤的护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