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随文识字”学习材料随文识字三部曲低年级老师最头疼的是识字。人教版课本,每课生字量都不少,最多一课有18个。课文不长,却有这么多生字,学生读起来费力得很。有些老师干脆先用一节课专门教十几个生字,后一节课再感悟课文。这样一节课反复地读,结果字是认得了,字义的理解恐怕就模糊了。我们知道,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就字论字是很难讲清它的意思的。最近,我用了半年时间试图提高识字效率,发现在文中识字既理顺了课文,又教会了生字,可谓一举两得。具体做法分三步:一、初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心情是好奇的,总想一口气读下来,看看课文讲什么内容,但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往往止于生字,望文却步。一篇小短文,十几个生字,十几头拦路虎,换成大人也不愿意再读下去。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他拐杖,课文下面小树叶上面的生字拼音就是拐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初读课文,读课文的同时,将小树叶上的生字拼音注在文中。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不依赖老师,自己独立通读课文一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寻求无声老师;不认识的生字在脑中不断强化,印象深刻; 因人而异,识字多的人速度快点,能读两遍,识字少的人速度慢点,通读一遍。二、理顺课文,随文识字学生初读了课文,当初的好奇不再生效,这时的老师要敏锐,发现学生疲乏时应适时激励。老师要迅速选择一个切入点,立即切入课文的教学,在课文中再识字。比如坐井观天一课,学生读完课文以为学会了,便没了兴趣。我立即设问,“坐井观天”什么意思?拆字解释为“坐在井里看天”。师:“课题中哪个字是看的意思?”生:“观。”师:(指着字)“怎么知道观就是看的意思?”生:“观的右边是看见的见。”师:“以前总有人将观的右边写成贝字,是没道理的,请记住这个字。”师:(指课文插图)“课文中讲谁坐在井里看天?”生:“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师:“请读蛙。”生:“蛙,青蛙的蛙。”师:“青蛙家族中有许多兄弟,你知道几个?”生:“牛蛙,石蛙、林蛙”生字“蛙”的教学从课文开始,拓展到生活,既学会了字音,也理解了字义。随文识字,文章是情境,识字就不再枯燥。从文章情境入手,又跳出情境,进入生活,识字就有了现实意义。类似的生字教学还有坐井观天中“信”的教学。师:“小鸟也笑了,说”生:“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师:“请读信。”生:“信,不信的信。”师:(指着信)“请看这个字,什么是信?”生:(犹豫着)“一个人把话写下来就叫信。”师:“太对了,这叫写信。”(用手比划)接着说:“要是一个人说话算数,这叫什么?”生:“守信。”师:(继续比划)“一个人不怀疑别人的话,这叫”生:“相信。”师:“课文里谁不相信谁的话?”生:“青蛙不相信小鸟话。他觉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生字“信”的教学从课文中来,联系了生活拓展字义后,又回到课文。随文识字的环节,在老师引领下,又通读了一遍课文,个别难读的句子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觉得读课文不难了。生字也从课文中来,字义的理解不再抽象,依托着情境,依托着媒体,依托着生活。生字成了生活的好伙伴。三、巩固生字,记住字形学到这里,生字的字音、字义都已经解决,巩固阶段以游戏为主。一方面邻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已由有意注意变成了无意注意,这时的教学一定要生动有趣。另一方面个别与集体的相互照应,利用集体力量教会个别慢的学生,老师退到了二线。常做的游戏是猜字:请出一人蒙住眼,另一人指其中的一个生字,全班看,然后由蒙眼的同学猜:“是不是蛙?”全班应答:“不是蛙。”这样一路猜下去,既巩固了生字,又愉悦了身心。每到这个环节,学生可高兴了。字形指导还可集中进行,形近字记字法,猜谜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此时都可派上用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教师要将本课最难写的字,范写在田字格中,指导学生规范写字。小枣树和小柳树一课,我选取了上下结构的“弯”,左右结构的“浅”,左中右结构的“啦”几个字重点板书,再让学生在书中描红,进一步写好生字。近半年的摸索,感觉在低年级随文识字效果好于课前的集中识字,也好过抽几个不连贯的句子来识字。随文识字,字不离句,句不离文,学生饶有兴趣学生字,生字掌握情况好。 “随文识字”学习材料低段阅读教学中关于“随文识字”的研究 一直以来,我们低年级的大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种理解,“随文识字”就是在感悟课文时认识生字。但同时也有着这么一个困惑:这样一来,一篇课文往往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那么,究竟该怎样的随文识字呢?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觉得对我们低年级的老师来说,有很实在的用处,与大家共享。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就是识字和阅读必须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景中获得生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随文识字”的研究中,我把孩子的识字心理分成四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随理解细化阶段复习巩固阶段指导写字阶段。 关键词:随文识字 识字与阅读 识字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3年级是识字的高峰。要抓好这个阶段,应该把识字放在教学的重要的位置上。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还要重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意课内外的联系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但是我们教学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课程资源,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怎么要质量?我们必须弄清孩子的识字心理,顺应了孩子的识字心理,我们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我的理解就是识字和阅读必须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一切感知方面的学习,需要相应的正常的感觉分析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把一篇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十多个汉字的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对怎样既落实识字,又不忽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我认为识字教学,尤其是要求会认识的字,不要过重字形的分析,应强调整体上记忆,个别有规律的可以分析,但适可而止。要求认识,不一定很精确的记忆,以后见到这个字能猜测出来也是可以的,更不要见字就组词,没完没了地拓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让学生识字,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不要急功心切,不要指望着一课的生字,在一节课内都让学生掌握,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允许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的巩固。 我把孩子的识字心理分成四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随理解细化阶段复习巩固阶段指导写字阶段。根据这个情况,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初读感知阶段。 1、随课题识字,分散难度。 北师大版的课文中,很多要求认识的汉字,在课题中就出现,因此,教师可以在揭示课题时,就让学生识字。 如小闹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引入课题的:通过一个谜语,揭示出课题后,出示小闹钟图片和词语:“小闹钟”,(“闹”和“钟”是本课要求认识并书写的汉字),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问:你见过闹钟吗,他是用来做什么的?(教师在问这个问题时,也是对这两个字进行范读)生自由说后,教师就让学生和可爱的小闹钟打个招呼,并在学生个别读时,相机表扬:“你的“闹”字鼻音读得准,“钟”是翘舌音,舌头翘得真到位。最后,一起和它打个招呼。通过反复地读课题,“闹钟”二字的读音就解决了。 这两个字,也是要求书写的,因此,在读准字音后,我还注意把字形和音义联系起来,做到见形而知音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还注意抓题眼,运用字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你想怎么记 “闹”和“钟”?学生记忆后,教师顺势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记“闹”:我们来到市场门口一看,里面真热闹。“钟”,给学生出示古代的铜钟画面,并发出撞击的声音,学生一下就记住钟是“金字旁”,接着,板书“闹”和“钟”字。 这一过程,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曲线规律,分散了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体现了字理识字具有的博采众长的兼容性,而且还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再相机点拨,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让学生分析字理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给他们更多更易联想的线索,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养成重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逐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2、按照规律,安排步骤,朗读中反复认读。 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既然有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自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进入课文阶段,教师先不要范读课文,因为教师一范读,学生凭借临时的记忆,大部分字就顺下来了(临时记住的字,我称为“假认识”)那么学生真的解决了生字问题了吗?我看未必。这样学生在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忽略了很多本来不认识的字。如果教师没有范读,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书,那么一遇到生字学生就要动脑去解决(这里也可能出现以前学习过又忘记的字)。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经历了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字形,允许模糊记忆。这种初步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学生自读(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同桌互读(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听读识字)教师把本课生词从课文中摘离出来让学生认读(初识字义)把单字从词语里摘离认读(正音)检查读全班读。从以上程序不难看出,我们在教学时力求体现随文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小闹钟一课,我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同桌互读、个别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文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形,初步感知字义。 3、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在小闹钟一课初读课文的检查这一环节,老师把生词摘离出来认读时,不是枯燥地简单地让学生读两遍了事,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感受识字的快乐。如:“抓小偷”,学生读后,教师评价:你的手可真厉害,一子就把小偷抓住了,谁再来读?这一次,学生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还加上了手的动作,不用分析,学生都能记住“抓”有个提手旁。再如,读“老鼠”,教师评价:你的“鼠”字翘舌音读得真准,而且,我听出来你肯定讨厌老鼠。学生再读的时候,不仅字音准,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随理解细化阶段。 通过第一时段的教学,学生初步读准字音,感知了字形,但对生字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要让学生进入生字的具体细化阶段。在什么时候细化合适呢?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放在学文之前,二是学文之中,三是学文之后。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学文之后再认读生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经过了反复的读文,对字形的感知越来越加深,但对字义的理解尚欠缺;学文之前就记忆字形,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为学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乏语境,认读记忆很死板。当代的识字训练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要求识字训练应当有机地和阅读等其他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整体发展中求得最佳效果。边读文边识字有利于识字与语言环境的结合,还能为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帮助。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