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解读脾胃神关系越来越多的临床报告,指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约半数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而应用抗抑郁类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往往对这些胃肠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有研究发现,胃肠道组织中的神经细胞数量之多,与大脑接近!因此,胃肠道总是在与大脑进行着比其他内脏组织更加密切、复杂的“互动”。此外,相关研究还有重大发现,即阿尔海默茨症的大脑细胞特异性病理改变淀粉样变,会出现在肠道;而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脑组织中的雷维小体,也会出现在肠组织中!为此,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将肠神经系统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并认为肠神经系统不仅独立主持胃肠的功能活动,而且与恐怖症、抑郁症等部分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颇具优势。那么,中医业内人士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陈丽云讲师着眼于中西医结合,从脾胃与神志的关系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医认识源远流长 事实上,我国历代医家早已关注到人体“第二大脑”与脑神经关系。这体现于,对脾胃和神志关系密切的认识.因此,中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源远流长,论述也颇多.陈丽云列举了一些实例:素问热论记载“阳明者其血气盛,故不知人”;灵枢大惑论记载“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素问热论记载“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素问厥论记载“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素问诊要经终论记载“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这些书籍不但记载了历代中医对脾胃功能失调影响其他脏腑“共病”、导致神志疾病的认识,还详细记载了中医对这些疾病在人体内转变过程的独特认识,其中特别指出了与胃肠关系密切的阳明经作用. 同时,陈丽云进一步列举了我国历代医家根据上述认识,对于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健忘、谵语、癫狂等神志疾病的治疗实践:灵枢癫狂记载“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素问病能论记载,用“夺其食”的方法治疗“狂怒”病;内经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并以调理脾胃的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济生方记载,运用归脾汤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少寐、健忘、怔忡等症;金匮要略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朱丹溪用越鞠丸方治疗郁证,其中茯苓、橘红、半夏健脾理气,山楂肉、神曲疏理中焦及醒脾健胃,中焦脾胃之枢得健,则郁病消除;四圣心源精神则将调节脾胃之气作为一切治疗神志疾病的根本方法。 另外,陈丽云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在提倡神志病求治脾胃观点的古医案代表著作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内,运用中药治疗神志疾病相关的病案有137则,其中以调治中焦脾胃气机药物为主者有0例,适当运用调治脾胃药物者(即涉及调理脾胃气机法)有1则,两者占治疗病案的6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癫痫、癫狂、脏躁、不寐等有神志病变的6例医案分析发现,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仍占优势。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医家治疗神志疾病以调理脾胃气机为主的学术思想。 现代中医对脾胃与神志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学对脾胃与神志关系的认识,与古代比较,已有了明显加深与变化。对于脾胃影响神志的途径以及相关论述,陈丽云从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首先,从总体形态及功能看脾胃对神志的作用。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居人体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是生命活动即气机运转的“枢轴”,在协调五脏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中轴转输作用。五脏气机协调通畅,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则健康,若运转失调便出现病症。正如素问刺禁论所云:“肝升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即描述了人体肝心肺肾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气机居中的形态。因此,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气机转输.脾主升、胃主降,主导着肝之升发、肺之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保持了脏腑活动正常,使神志活动处于平衡状态。 其次,从脾胃对心肝两脏的作用看神志所受的影响。心是神志活动的重要脏器,必须依赖气血作为物质基础。脾胃提供心主神志活动所需的气血,脾胃化源充足,滋养心血,使心气上通于脑,滋养于脑,保证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并藏魂.脾胃化生之气血,滋养肝血,使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同时,肝受滋养,使肝阴制约肝阳,肝气不致上亢而扰神明.脾胃化生之气血,还会温养肝气、肝阳,使情志舒畅条达、五志安和。而就脾胃本身而言,脾“在志为思,“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人体精神、神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 第三,从脾失健运、气血匮乏看神志所受的影响。神赖气血奉养,气血旺则神旺,气血亏则神乏。若思虑劳倦过度、饮食失常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以致气血亏虚或升举无力,不能奉养神明,则生癫、痫、痴呆、善忘、恍惚、易惊善恐、头晕疲乏等神志病症。 第四,从脾胃所在位置(即中焦)看神志所受的影响。中焦为气机运转之枢纽,清升浊降,则神志安和。若素体痰湿或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则中焦失运,痰饮浊邪停滞中脘,清升浊降失常,清气无力升发,浊气壅塞清窍,则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昏神蒙、不寐心烦等神失清灵的病症,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狂言乱语。 第五,从与脾胃密切相关的阳明经看火热所致的神志昏乱。阳明病火热内炽,上扰神明,常可导致心烦、不寐、头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症状,如兼风、痰、食、瘀等邪,会使证候更为复杂。火性主动,阳明火热所致的神志异常,多以躁狂妄动为主要症状,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叫骂不绝,逾垣上屋,气力超常等。 因此,脾胃化生的营血精微为五神脏产生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又具有协调脏腑气机的枢纽作用,脾胃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 现代研究对脾胃与神志关系的提示西医学的现代研究,为探讨中医学的脾胃与神志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陈丽云认为,这些研究提示:“脾胃实质上是一个多元性功能单位,包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随着西医神经内分泌学科的迅速发展、活性脑肽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丰富了人们对神经内分泌控制机理方面的知识。 她特别指出,人们原来认为,生物活性肽类只存在于消化道中,而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它们在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双重分布的现象! 这些肽类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人们由此提出了脑肠肽的概念。物质是由生物鉴定方法最早发现的一个双重分布的肽。随后,人们又发现了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系统.这一系统的细胞分布很广,不仅分布于消化道和大脑,而且分布于机体其他组织和器官.这一系统共分泌35种以上肽类和肽类激素,其中7种为脑肠共同肽。 这提示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在起源和功能上,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消化道与脑之间,可能存在着未知的庞大联络网,二者可能存在着反馈关系。有人甚至认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很可能是脾胃既为高级神经活动提供有关物质基础,又调节神志活动平衡。临床上还发现,健康者在精神痛苦或心情烦躁时,常有腹部不适或肠功能紊乱;胃的充血、蠕动及分泌物增加与发怒、紧张、攻击行为有关;胃黏膜苍白及胃肠蠕动、分泌下降,则与恐惧、抑郁有关。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了许多调理脾胃的方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作用。 因此,陈丽云认为,应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认识中医学的脾胃,即属功能集合体而非解剖实体,脾胃与神志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功能定位或线性关系,而是多层次的、复杂的调控关系。调理脾胃防治神志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调理脾胃之所以能治疗神志疾病,正是通过脾胃调节脏腑之间以及全身的协调关系,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神志活动的目的。 中医发展并不取决于易经!因为这样一本小书没有如此神通。其对传统医药学的影响确实存在,不可抹杀,但绝不应无限夸大或贬低周易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就不会扬之升天或抑之入地了。 在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公认的医药经典著作中,周易的影响微乎其微,仅限于枝节问题上,并非是贯之全书的思想主线。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