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声慢原文理解声声慢在这首词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下面为大家分享声声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虽以悲秋为主调,但它并非单纯的悲秋之作,而是将个人运际之感慨缀入国难民忧之大背景之下,这就使其思想深度大大超越了以往悲秋咏怀性的作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故而历来为世人所重,加上本词在语言使用上一系列的鲜明特色,声声慢自然成了李清照南渡后词作的代表作,也成为后世语文教材必选之精品。有关这首词的赏析文章,真可谓无法计数。但笔者认为,声声慢最值得一提的艺术创造在于其语言上的特色。因此,与之前的鉴赏稍许不同,本文专门从其用词用语方面入手进行语言鉴赏。这种鉴赏角度与鉴赏方式既有助于读者领略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词坛巨匠李清照在本词创作上的创造性,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创作意图。声声慢的语言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词作语言特色首先表现在开篇处一连串叠字的使用。这一显著的用词特点当然早已被人所关注,但评论者的关注点往往只在叠字之本身,缺乏对叠字内涵与作用的深入剖析,故而赏鉴难免失之皮相,未能揭示叠字使用之要义。其实,三处叠字分别是从动作、环境与心情来描摹主人公之感受与心情的,极其细致而准确地交待了愁苦来袭时作者由外而内之情感历程,其层次安排可谓匠心独运。词中的愁苦不似李清照南渡之前见流水落花叹相思的闲愁”而是国破家亡后无法排遣的国恨家难”写法上也不再有愁绪袭来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影迹清晰的具体描绘,而是愁绪笼罩却茫然不知的状态。故而词的开篇从寻寻觅觅”的动作落笔,暗示了主人公整天都被愁苦浸泡的复杂心情。这貌似闲散重复的小小动作,细细体会则大有深意。试想,寻寻觅觅”既表现了她的百无聊赖,若有所失而又若有所待,到底失去”什么期待”什么看来连她自己也不得而知。人的痛苦之大莫过于有希望的等待,正是这种无名的期待而导致的反复寻觅”再由寻觅”而又无果的动作,极其形象地暗示了词人内心空虚寂寞、希望寻找寄托的愁苦心境。紧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无果后词人所感知的环境。无来由的反复寻觅”说不清的惆怅反倒袭上心来,于孤苦伶仃中更觉孤寂清冷无助。所以,冷冷清清”既交待了清秋时节气候之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孑然独处环境之冷清”更写出了词人内心之冷清”寂寞无绪的寻觅”后是备感冷清”的环境气氛,一次次排忧解愁的失败,词人最终被一种彻彻底底的凄惨忧戚情绪所包围。于是一句凄凄惨惨戚戚”随之从内心喷涌而出,这是词人纠结一天后最明晰的内心感知,是其心境最真切的表白。词人告诉人们,让她整日无法释怀心意冷清的情绪绝非一般的愁苦,因为愁情尚可解脱,让她凄惨忧戚的是无计消解的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让我们听到了词人来自心底的凄厉无望的呐喊。词的开头仅此三句,只用了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的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分别从动作到环境,再从环境到心情,经过这层层的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愁苦凄厉的基调,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叠字的语言形式中装载了丰富的内容,叠字的舒缓节奏暗含了情感的律动,三句叠字的连用,有如高空的流云于飘动之间顷刻要出现电闪雷鸣,词人久蓄的情感在迭转之下形成了骤然迸发之势,为其后的叙述与描写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与气氛的烘托。本词的语言特色之二是仄声韵脚的使用。这首词每句末字觅、凄、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词作用韵的改变,也是她对声声慢的曲调创造性的变革。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仄声韵,原韵的徐缓节奏由此一变而为急促。因为入声字具有短而促的特点,字调压抑沉降。这种大胆的韵脚上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需要是创新之母,仄声韵适合了词人表达压抑悲凉心情的需要,与本词的悲怆的基调形成了完美的匹配。口语词的大量使用是本词语言上的第三个特点。口语入词虽非肇始于李易安这首声声慢,但在文人词中口语词如此高密度地使用,并形成通贯全词的口语化特色,声声慢无疑是夺了头标的。这种口语化的特色其实在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时就已定了基调。叠字本身就是大众口语中常用的用词方式,极富口语化的语体色彩。通篇词作,将这种口语化的用词用语特色贯彻到底。先看用词,后面的各词句中几乎都有口语词做点缀,如时候”将息”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都是口语词。再看用语,词句中因这些口语词的点缀自然地都带上了口语体风格,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关于本词用词用语口语化的特点,因为非常显著,多数评价或鉴赏的文字都有提到,但是,这样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似乎没有人专门就此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这对于作品的深度鉴赏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第一重价值在于切合了词作独白式表达方式的需要。词这一文学样式本来就是介于诗与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以很多人都将其看成赋体的压缩形式。铺陈是赋体基本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创作中纯熟地运用了赋体的这一表达特点,在词中连缀了寻觅无着”天寒难息”酒难浇愁”雁过伤心”黄花堆积”香消人老”守窗感慨”雨打梧桐”和愁肠寸断”等九个片断,以独白的方式将其一一道来,给读者生动地讲述了一则解愁不成反被愁困”的故事。读者在聆听这一故事时,仿佛是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轻声哀叹自己的悲凉与痛苦。所以,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读来自有身临其境之感,顿生情真意切之效。口语化的第二重价值是词人对词牌曲调严格声律的松绑”。李清照大胆地以朴素清新接近口语的语言为词谱入新声,体现了倚声家不假雕饰的本色,极大地挣脱了词牌曲调声律与用语上的束缚,提高了词作的表现力与亲和力。多个反诘句的使用是本词作语言上的第四个显著特点。为适合作品口语化的需要,词人有意地穿插使用了四个无疑而问的反诘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边讲边问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有三重。一是直舒胸臆之需要。反诘句加重了对所表达意思的强调力度,其下是不用反诘句的语句,语气之轻重对比一看便知:三杯两盏淡酒,不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无人堪摘。”守著窗儿,独自难以到黑。”这次第,非一个、愁字了得!”二是强化感染力之需要。反诘句的使用无异于词人伸出的一双手,一下子把读者拉了进来,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借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另外,炼字功夫之深也是词作语言的一个特色。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说的就是炼字”。李清照为提高词作的表现力,在炼字”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梧桐”两句借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词意,同样的意思,但李词写雨只用细”与点点滴滴”,却写尽了离情、愁绪”,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仅此一点即见李词比温词在用词与表现上更见功力,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更是蹊径独辟之笔,了得”二字更为神奇。自古文人骚客,言愁或有千斛万斛,或是如江如海,总之离不开一个多”字。李词却是别出心裁地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乱而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其奇妙处在于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只用一个口语化的了得”点化便戛然而止。表面上假造了一个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早已把无限的心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四两拨千斤”是李清照炼字”达到的传神效果。总之,用字用词的语言艺术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最值得关注与鉴赏的。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固然有多重的艺术魅力,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为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传世之作无疑都富含了极高的语言价值。重视作品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文学鉴赏之重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