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快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张 轩川西北高原是四川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是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近三十年来,川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教育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藏羌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但与全川其他地区相比,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仍然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乃至全川政治经济发展对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需求。经过2000年代整整十年的强力推进后,西部大开发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2030年),在前一阶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西部大开发开始冲刺: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这表明,西部地区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川西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并为川西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有利于维持川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和睦团结。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并促进全社会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川西北高原,由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普及都大落后于内地,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科技人才和进行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科研等方面将大有作为。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川西北地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川西北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可以促成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以积极态度对待主流文化和现代文明。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振兴全川乃至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培养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重任。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偌大一个川西北高原却仅有四川民族学院一所本科院校,这与亟需大量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极不相称的。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加速发展,川西北地区对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需求将空前增长。西部大开发赋予了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为其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历史使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人才,在这方面川西北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川西北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为弥补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必须加快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川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加大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已经成为促进川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扩展并办好现有高校。川西北民族高等院校必须通过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真正履行好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川西北高等院校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从主动适应当前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发挥优势,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设置,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全面推进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要认真完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尽快改变川西北地区仅有一所本科院校的局面。川西北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等学校自身积极努力,而且更需要政府和所有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必将为川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又一个春天!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雷继红 于海洪 时间:2010-08-14 摘要目前,民族地区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其在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田野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同时突出“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且承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教育的公平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教育整体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笔者选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以探索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江流域是指乌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流经的地域及附近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绝大部分属于民族聚居区,故将其称作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虽然新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教育公平视角看,该地区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比较差 与其他地区相比,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除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和部分重点高中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校舍建设面积不足、危房率较高、学校教学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等。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小学现有校舍面积295318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其中危房30500平方米,危房率10.4;初中校舍面积121860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其中危房17200平方米,危房率15.8。很多乡镇村办小学没有校舍,有的租借民房,村办小学基本无法维持。再如,镇雄县全县28个乡镇中,有1个乡无中学,21个初级中学无寄宿制项目。要实现“普九”目标,镇雄县小学尚缺校舍53,71万平方米,初中尚缺校舍55,87万平方米。而且全县中小学有D级危房156982平方米,有28所寄宿制项目学校没有厕所、食堂、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这反映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不但校舍严重紧缺,而且现有学校中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二)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如镇雄县小学专任教师缺501 1人,中学专任教师缺1881人;威宁县小学专任教师缺2986人,中学专任教师缺2316人。同时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受编制所限,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引进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这又加剧了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007-2008年,笔者对该地区8617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测试(测试用题有两类:一是公民基本素养问卷,二是中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测试结果是,100被测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达标(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制定的标准),高达70的被测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及格。同时,笔者又随机跟踪了119名教师的120节课堂授课情况。在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课堂上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教师达79;普通话不过关、书写笔顺不对的教师高达90。 (三)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 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城乡、县市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各阶段教育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在调查的两所学校中,一个是城市重点初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另一所农村学校有教师78人,高级职称一个都没有,中级8档及9档各有2人,10档有14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学质量差别很大(见表1)。 (四)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资源,该地区的教育理应突出“民族特色”。但是,该地区在将民族文化引进学校课堂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应景性,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发展民族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策,没有专项民族教育经费,且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也不够。在走访的14所民族中小学,笔者发现这些学校把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变成了“节日”课程,变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活动课程。与此同时,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教育情境及素材被闲置,如绝大部分民族教育器材常年放在“库房”里,利用率非常低。多数民族学校从教学内容到办学模式都没有特色,除在校名上冠以“民族”二字外,其他r方面t殳有什么区别。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条件制约 乌江流域地形山高坡陡,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使得学校布点分散,校均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例如,普定县补郎苗族乡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组、408个自然村寨,全乡有中学1所、村级完小8所、初小3所、教学点2处。即使这样,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到2008年,这里仍然有办学点2462个。由于办学点过于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使整体的教育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育欠账过大,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不足,教育发展仍然十分缓慢。乌江流域近60的县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由于民贫财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不少学生无法完成学业。例如,在随机选取的11个县中,区县级财政负责部分的教育债务仍未结清,被调查的每个区县都有超过千万的教育债务,个别区县债务接近3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三)影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观因素 除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也受到教育内部一些因素的制约。 1教育过程中的精英价值取向和学校布局中的城市中心取向,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区域或群体集中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实现化目标,在当时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国家实行精英主义教育,设立了一批重点中小学,以为高等学校输送“尖子”。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某种合理性,但今天重点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突出重点,打造名牌。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产生出一大批“薄弱学校”。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该地区就奉行培养尖子生,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的精英教育,使得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分治。这种人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等级化的制度,不但违背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而且加剧了升学竞争,无形中强化了应试教育,使义务教育畸形化。 同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偏好”。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体制,形成了普通高中集中在城市和县镇的局面。调查发现,就读普通高中的城镇户口学生走读,而农村户口学生则要住宿。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支出大增,这既加剧了农村孩子的升学困难,也成为农村初中生流失、辍学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以贵州省2008年9月30日公布的普通高中(公办)收费办法为例,仅就学费一项,一类示范高中就比一般高中高出5倍。而且大部分区县还有这样一个政策,即优秀的农村教师可以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