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东宁德沃夏克 Antonn Leopold Dvok (1841-1904) 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又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第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 其中,第九交响曲,也译作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所留下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在许多音乐会中都会听到这部交响乐的旋律, 甚至国外许多人都会哼唱其中的一部分旋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杰作。许多交响乐团都把这部交响乐作为他们的保留曲目,在每一个重要的音乐会上广泛重奏。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它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在描述异国感受同时更抒发了思乡念国的情怀,所以这部曲子听起来会有一种默默地乡愁。下面让我们来逐章分析:第一乐章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作曲家初次来到北美新大陆的体验。慢板的引子,大提琴和长笛在低音区缓缓奏出一个旋律线不太明显的乐句,充满了沉思感。接着圆号在中音区奏响两声,圆号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乐器,音色辽阔而悠远,而在这里,我觉得那两声圆号更象是在模仿轮船到岸时的汽笛声,此时的音乐是闲散而宁静的。但随着轮船到岸,随着大陆在眼前渐渐清晰,全新的生活已展现在作曲家面前,于是全新的音乐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首先弦乐组在低音区奏响了一个十分强烈的动机,定音鼓、小号和长号紧随其后奏响。音乐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折,情绪出现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主题,但由于对比之强烈,不免有些不适。之后音乐的速度始终是快板,这恰恰是为了表现美国紧张、繁忙的生活,同时又包含着作曲家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主观感受。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组成。主部主题主要由铜管和木管组演奏,旋律激奋昂扬,这一主题贯穿整部交响曲,尤其在第四乐章中反复出现。副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的主奏乐器是长笛和双簧管,这两件乐器都较柔和,旋律是平稳的级进,几乎没有四度音程以上的跳进,绵延的音乐中含着淡淡的乡愁气质。副部第二主题由长笛独奏,十分恬美,之后圆号和小号相继演奏这一主题,使音乐中越来越充满热烈的激情。第一乐章由抒情的旋律起始,刚开始的引子是由大提琴奏出的宁静、徐缓的旋律,仿佛作者在沉思。主部主题饱满、激昂,这个音乐主题贯穿全曲,似乎是新大陆的景象给人带来的震惊。 副部是由两个抒情、甜美的音乐主题组成。第一乐章一共表现了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共同表现出了第一乐章所要表现的那种作者强烈的思乡心切之意,沉思自己遥远的家乡。第一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个带有波希米亚民歌特点的具有乡愁气质的音乐,并且反复多次。具有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使人听起来,仿佛那心头的思乡之意,久久不能释怀。在脑子中荡漾不绝,反复多次的旋律更是一次次冲刷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次次拍击海岸一样 。强烈的引起了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的共鸣,使人不觉为之一动。第二主题是一段如歌的音乐,由长笛独奏再由小提琴接奏,更增添了几分哀伤的思乡之情。第一主题是使人不觉为之一动,而第二主题则是真正的触及到了人的心灵深处,把这种情感推向极致,使人的的思乡之情澎湃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后面还包括展开部和再现部,都是为前两个主题作更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展开部由前两个主题片断为基础,进行广泛的发展,将乐曲推向高潮。 而再现部重现了主题。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前后照应的对仗曲式。尾声情绪热烈,在乐队长音背景上,小号、圆号奏出充满激情的呼唤,长号以特有的色彩奏出主部主题,两个音乐重叠,在愈来愈激烈的高潮中结束。把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把思乡之情推向一个又一个极致。 而它的前序奏为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是最为人熟知,也是最感人的。中国人曾截取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上歌词,成了一首独立的歌曲思故乡。音乐速度是慢板,乐章伊始,圆号连续奏出七个色彩惨淡的和弦,暗示了整乐章的情绪气氛。在弦乐组的过渡下,英国管奏出了那感人的旋律。英国管酷似双簧管,有一份浓浓的田园气质,单英国管的音区比双簧管低一个纯四度,感觉更为哀婉,而这正切合着主题。(许多人认为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会选择乐器的作曲家)旋律有四个乐句,很像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第三句是一个小小的高潮,但整个旋律是忧伤而抑郁的,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作曲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像是在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因为音乐中渗透着黑人歌谣的神韵。而据说德沃夏克的灵感还来自于郎费罗的一部长诗海华沙之歌。海华沙美丽的妻子明妮哈哈因为饥饿而即将告别人世,海华沙在外面寻找食物。奄奄一息的明妮哈哈在极度痛苦中哭泣着告别她深爱的丈夫。音乐舒缓而哀伤,响度不大,小提琴甚至安装了若音器,这使得乐句断断续续,宛如美丽的明妮哈哈的哭泣,更是德沃夏克在异乡孤独苦闷的写照。第二乐章为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该乐章受长诗中森林中的葬礼这一章的启发,海华沙的妻子明内哈哈为饥饿所迫,奄奄一息,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中哭泣着向想念中的丈夫诀别。由英国管和圆号咏唱出这一举世闻名的旋律及其感人。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这一五声音阶的优美主题将我们带到了印第安人神秘的世界。乐章的中部是一个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主题,它发展之后进入一段葬礼音乐,激动不安的主题最后发展到呼号般的高潮,之后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乐章的旋律最为动人,富于歌唱性。中间段以第二小提琴、中提琴持续震音为衬托,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出充满深切、激情的主题,好像思乡的情绪在心中激荡。 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音调,由单簧管吹出一段较为抒情、优美、略带惆怅的旋律,好像这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可称之为舞曲乐章。这一乐章充满着内在的对比,主部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是舞蹈性的,音乐轻快活泼,很有生气。 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旋律抒情婉转,富于民歌风格。 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反复发展,音乐进入副部。副部主题是典型的捷克民间舞曲,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 由一个简短过渡段引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然后反复整个主部进入热烈的尾声。第一大段的对比性中段,音乐是抒情味同忧郁的结合,具有一种罕有的魅力,之后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中部是又三和弦构成的典型捷克舞曲,可以想象为假日农民在树荫下跳着节奏强烈的舞蹈,这里反映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思念。最后,紧接在第一大段音乐重现之后的一段尾声,其庄严的号声合奏用以预示全曲胜利的总结。总之,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宏大雄伟而悲壮。一开始,弦乐组合奏,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弦乐(小提琴、大提琴等)都是柔性的乐器,然而当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倍低音大提琴合奏时,却能达到一种悲壮有力的效果,此处便是体现。随着弦乐组隐伏声部和旋律线级级上行的相互交替,情绪越来越激昂并于最高处由小号奏出了那一著名的主题“新大陆”,速度为快板,每分钟约152个四分音符时值。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对这一主题感到陌生。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着第一次听这里时,下意识的激动得站了起来。定音鼓的加入使节奏更为坚定,而弦乐组的复调则增添了几分壮丽的色彩。新大陆”主题对应的是一些较为柔弱的主题,甚至包括第二乐章的慢板主题。在该乐章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中多次“斗争”,最终“胜出”的是那个激越的“新大陆”主题,在乐曲的结尾,“新大陆”主题由原先的小调调性变奏到同关系的大调上,调性色彩明亮而坚定,定音鼓持续敲击,众乐器合奏,音乐辉煌而震撼地结束在最强音上。从它的曲风上分析,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简短的引子为本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