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 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 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 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 传变的作用。“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 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 之, 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 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 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 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 这“治未病”, 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 发展, 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 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中医治未病的内涵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 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 要善于预防疾 病, 防患于未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 综合各家说法, 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 未病态, 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 态, 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 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 小疾小恙状态, 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 即人体某一 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 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 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因此,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 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 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 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 欲病施治, 防微杜渐: 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 治病于初始, 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 治, 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 要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 防其由浅入深, 或 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另外, 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 邪气留恋, 机体处于不稳 定状态, 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 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 未病态, 或欲病未病态, 故要注意调摄, 防止疾病复发。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囂墾亠1型1 盲所矢義别六矍鑿M盍凳 堵番聖畫学障 陆圍军X.準器聶舊 一歳常醸勢惫毒 -f 昌?弹 .-=$席卩 爲申篇丄附谨寸戸上昜费 雲菱番li!;鳩舊醪 翁囂盔寒葦鲁量面 聲叠需星薯至讓谖掙 滞議墨捅弟趁囂牌聖董 氓玄龜點卷l4iA童茫滦 虽髭陰舞&舊雲畫 不愛議晏憾 伞吴二!?(沖專剛吉条;1-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第十篇“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 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 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和应 用。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思想之重视。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 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 “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 之病” , 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在备急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 及风府神良”。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 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 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 生的重要性。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但未 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 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 常令二足灸疮妙。”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 提 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 损及肾阴, 在治疗上主张 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 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是既病防变法 则的典范。近年来, 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 病”工程, 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 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 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意见。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治 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对于单个患者, 可以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的内涵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 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国际卫生组织 1996 年在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21 世纪的医学中 也明确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 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 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 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 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我们看到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 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是针对 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 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 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 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 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对于病因 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大多 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 效的预防。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 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五禽戏图帛画 华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 编成“五禽戏”,作为自己和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 Berkm a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的,他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 离(移)状态”等。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所 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 健康”状态。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 7 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 干部 70%以上处于亚健康。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 50%。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 3545 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十五”期间 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对 1 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 20 岁,80%低 于 30 岁 , “ 30 岁的身体 60 岁的血管”。上海 5 年间脂肪肝增加了 50 倍 , 低龄化趋势严重。西方国家虽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 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 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所致。患者自觉头昏、头重、 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 便失调、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亚健康往往是 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 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们的健康思想不到位;二是 饮食不合理;三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是起居生活不规律。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 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技术指导文件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 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运 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 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 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 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刺 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 化。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如长期的高度紧张、 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的持续作用。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 要是情绪异常,第一步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 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 畅,气血和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素问上古天 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 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指思想 上安定清净, 使真气和顺, 精神内守, 无从得病。所以, 调摄精神, 可以增强 正气抗邪能力, 预防疾病。因此, 我们应该强化修养, 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这样不但可防止内在致病 的七情刺激, 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 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恰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 血周流, 关节滑利, 耳聪目明, 情志畅达, 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 义。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理论, 创造了“五禽戏” 健身运动, 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促使血 脉流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