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作者:杨汝兰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课堂上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很多薄弱中学的数学教师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数学抽象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数学思维水平达标率普遍偏低,数学课堂上“怕数学”、“厌数学”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想了很多方法,但改观不大。本文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突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有效教学上的关键作用,并对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出自己的探讨。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激趣”策略 一、 当前薄弱中学数学课堂的消极现象透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有效教学的迫切提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学习过程和亲身经验”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也成了一线教师的目标追求。然而,尽管我们教师在课外想了各种方法,在课内流了很多汗水,但还是发现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相差较大的距离。多年从事初中毕业班数学教学的我,经常与同事、学生交流这个问题的成因,并收到这样的信息教师的话:数学课上又趴下了一大片,没几个人听课的;某某同学在数学课上又做其它科作业;基础太差,使劲拉还是拉不动,真没法学生的话:数学好抽象、太难学了;数学好枯燥,没意思;数学课好闷,每上数学课,总想睡觉 根据以上交流信息,加上我对自己18年教学生涯的思考,我认为:数学课堂出现这种被动局面,主要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好数学没信心。教师要扭转课堂上这些消极的教学现状,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挽回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要实现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激情”这一重要问题被迫切而鲜明地提到我们数学教师面前。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学生厌学原因入手,有的放矢,才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学生厌恶数学的主要成因,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二、 学生厌恶数学的成因探究 初中数学的学习包括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思维比较严密、知识连贯性比较强的学科,数学学习过程比较重视思维训练,注重逻辑推理。而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又是怎样的呢?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关于“中学生对数学认知水平调查实验”中发现:只有13.2%的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即只有13.2%的中学生具备应有的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中学生数学思维水平一般比较低,再加上学科知识连贯性强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有着较大差异,学习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造成许多学生在并未掌握先前的基础知识就进入新的学习内容,结果导致学习失败。学生遭受挫折后,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如果这种态度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导致学生害怕数学、厌恶数学、对学好数学没信心。由此可见“数学知识连贯抽象”、“中学生数学思维水平普遍偏低”是导致学生怕数学的两个客观因素。而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引导,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导得及时、到位,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将会兴趣盎然,数学有效教学将会有望实现;如果引导不够及时、方法不够得当,“数学课堂”的学生厌学场面就会随处可见。三、 学习兴趣与有效教学的辨证关系面向21世纪,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中学数学教学必须使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上是不允许有“趴下一大片”的厌学情形出现。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乐于探究、获取新知”。数学学习必须有内在动力,依靠内驱力和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建立有意义的学习模式。然而,由于数学学科特点与中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客观原因,导致“害怕数学”的学生心理在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害怕”心理。因为“兴趣”能使人产生内在动力,思维兴奋,忘记 “害怕”。可见,数学学习兴趣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奠基石。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思想在教学上有着可取的一面,但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做法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防止学生对数学的“害怕”心理反复与“厌学”心理的产生,以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一做法的收效,比在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后再为之补救的效果要强得多。当前课堂教学提倡“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要求,也充分体现“激趣教学”的实效性。四、教学上激发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1、挖掘教材新奇因素 激发学生惊讶情感数学教材理性、抽象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困扰,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数学课比较枯燥。而“惊讶情感”是寻求 知识的强大源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过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惊讶情感”,引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求知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解法引起注意,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宣布: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寻根大行动”接着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完成后教师在提出问题) x=0,x=2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 的解? 观察下面方程的解法,你发现了什么?解方程:x2-2x=0解:移项得 x2=2x两边除以x得 x=2x=2是原方程的根思考问题:从的答案已知道x=0,x=2 都是方程x2-2x=0的根,为什么在的解法中只求出x=2,另一个根x=0 去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以上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在开始听到要在课堂上做“寻根”游戏,表情惊讶,有新鲜感;接着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完成;学生心情愉快,细心阅读问题,解法似曾相识,看得明白;再思考问题,先是目瞪口呆,然后热烈讨论由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问题提得突出,矛盾尖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2、紧依教材精心设计 因材施教赋予成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不断跨出成功的步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稍加点拨,就能学到新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对下一步学习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可以先让学生做下面预备练习: 填写下面表格:方程系数两个根两根和两根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x2-5x+6=0X2+2x-3=02x2+x-1=03x2-4x+1=0观察各方程的两根和、两根积与相应方程的系数关系。你能由以上结论,猜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方程系数a、b、c之间有何关系吗? 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练习是学生先前习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取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步学习活动的热情。接下来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有了前面两项预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猜测出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学生也不会感到困难了。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妥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步升级。由肤浅、短暂转为深入、专一,从而对数学习的良好情感能稳定下来。当教师最后要求学生借助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所猜得结论加以证明时,学生会凭借自己的坚强毅力,去追求下一步的成功。3、 巧用媒体活跃思维 改进教法营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把教学的出发点转到“学”上来,诱发内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巧用多媒体教学,能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能对知识加以形象化、主体化展示,它可以极大的迎合中学生的求新、探趣的心理,持续调动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概念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图形对折的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节命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各组通过亲身体验剪裁、拼摆和测量,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通过这些动手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加深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会乐此不疲地从事这样的数学活动,并十分兴奋地与同伴分享他们创造和发现的喜悦。4、 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并非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引人入胜,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挫败的沮丧。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耐心倾听他们的学习感受,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上成功或失意时,教师的一个赞赏的目光、作业本上一个鼓励的批语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动力。在课堂上多使用:“你能行”、“有进步”、“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评价术语,我们的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自己教学生涯中有过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在刚接任的初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我的教学态度改变了一个学困生对数学的情感,在毕业时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道:“感谢蔡老师鼓励我上台做了那道数学题,当时对数学毫无兴趣的我听到您请我答题,我害怕极了,但你中肯的评价、赞赏的目光唤起了我的学习兴趣,我终于鼓足勇气、忐忑不安地做完了那道题。虽然没完全做对,但在您中肯的评价和鼓励下,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时我为自己有勇气迈出数学的第一步感到自豪从此改变了我原来不喜欢数学、怕数学的心理,变得和数学有了特殊的感情。我真心感谢您,是您的一年来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爱上了数学”透过学生的心声我们清晰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多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不仅可以使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五 结语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者“快乐” 也,由兴趣而导致。由兴趣带来快乐,由快乐产生热情,有热爱数学之情,便有积极持久学习劲头。教师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有效教学的实现还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家庭等等)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将不可能得以实现。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