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人类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第一节 人类个体的衰老和寿命一、人类个体衰老和寿命寿命分为个体寿命与群体寿命。个体寿命长期以来是指在自然情况(即没有任何意外事 故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群体寿命是指在某一物种群 体内的平均寿命,有时也用最长寿命来表示对于某一物种迄今所观察到的某些个体寿命的 最高值。人类的寿命通常是按人口学生命表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计算的。每活过一年称为一岁,这就是日历年龄。通常人口学、老年学所讲的年龄都是日历年龄。 人类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寿命的三种预测 方法:(1)根据性成熟理论预测。(2)根据生长发育期预测。(3)按细胞分裂的次数来预 测。人类的最高寿限在100岁到 120岁之间。二、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人类的自然寿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类细胞中的 46 条(23 对)染色体上载有人体 的遗传密码,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影响着个体的寿命。不同物种的寿命 相差很大,而同一物种的寿命几乎都是特定的。(二)环境因素人体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和环境之间存 在着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界环境质量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当环境质量恶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时,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 结构发生异常而阻滞发育或致病,加速老化而影响寿命。1. 原生环境温度、湿度、日照、气压等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水质、放射活性高低及微量元素的 含量等地质环境条件都对人类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 次生环境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矿藏和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原子能等能源的广 泛利用,以及人口剧增,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废物的排放量超过了环 境自净能力而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之为次生环境。3. 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体现出社会因素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因此,现代的医学模式 已从“生物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理论解释到一定年龄后,增龄现象便伴随着生理的衰老而发生。衰老也称为老化现象,但增龄不 是同衰老同步发生的。人类人口老龄化定义为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比重增加或群体平均寿 命延长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也称老年比或老年系数)的提高过程或人口平 均年龄(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表示)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是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 下降的决定性力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老龄化形成、发展的两个直接因素。二、生产力发展导致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基础在近代以前,制约人类寿命延长的因素是饥荒和营养不良,直接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欧洲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提高,表现在:首先是物质生产的产量增加。其次,工业革命 强大地推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穿、用、住都普遍得到改善。再次,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水 利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了城乡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及由此引发传 染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后,生产力提高带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提高了。三、生产力发展加速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出生率下降,主要通过下列机制:第一, 过去人类出生率普遍偏高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属于自然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大 家庭制度使家庭、家族都追求高生育率,从而实现家庭富裕和家庭延续的目标。第二, 生产方式的改变加速了经济结构变化,为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第三, 以往出生率高的原因之一是死亡率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迫使家庭必须用 高出生率来抵补高死亡率,才能使家庭延续和实现养儿防老。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 变化使死亡率下降,促使家庭用追求子女的高素质来代替追求子女数。第四, 少生孩子的愿望变成现实。第三节 老龄工作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由不认识到有初步认识、由只看到对一个方 面的影响扩展到看到对更多方面的影响,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大多数老年学家和学者都 倾向于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从目前人类社会的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似乎是挑战大于机遇,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是弊多利少,因为人类社会经历人口老龄化还 为时较短,许多问题暴露的还不充分,人类能够提出的对策还滞后于出现的难题。但随着 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规律的更多了解,对老龄化的各种挑战可以防患于未然,把挑战变为机 遇。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方面和范围遍及生产力、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 环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以及总人口和各个年龄群或各个社会集团的 人口。二、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问题和发展问题 老龄问题可以区分为人道主义方面和发展方面,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一, 人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年问题,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 特殊需要,着眼于老年人。发展方面则着眼于全部人口,涉及对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 以及少年儿童的影响。第二, 人道主义方面更多注意的是考察老年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而发展方面更关心 的全部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抚养比的关系。第三, 人道主义方面更多是从微观方面研究考察如何满足老年人需要,而发展方面是 从宏观方面考察,考察老龄化条件下社会经济政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影响。第四, 人道主义方面研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老年人或老年群体的角度观察问题, 发展方面的视野则放在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上。应把人道主义方面和发展方面结合起 来考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老年问题既有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提高带来的问题,也有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老 年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前者涉及所有人群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发展问题),后者主要涉及 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及提高生活质量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或人口老龄化条件 下的老年人口问题)。三、老龄工作 凡是从事、参与解决老龄问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属于老龄工作。老龄工作是一项 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老年学源于老龄工作又高于老龄工作,可用于指导各项老龄工作。我 国把老龄工作的方针规定为: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积极。用各方面的合力来应对老 龄问题。开展老龄工作的意义:一是要使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因老年人比重的增加而妨 碍社会良性运行,社会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让越来越多、越来越 老的老年人群都能提高生活质量,过积极、健康、幸福的晚年。第二章 老年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 老年学是一门科学一、老年学发展简史 老年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其发展有赖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发展以及一个适合科学发 展的社会环境。人类自身的老龄化可以区分为个体的老龄化和群体的老龄化两个方面,过去,人们只懂 得个体的老龄化;20 世纪,对群体的老龄化有所认识,所以老年学产生于对人类个体老龄 化得研究,各种延缓衰老和照顾老人的做法和想法,是老年学的萌芽。到了中世纪,研究老年生理、病理问题的学者增多,他们的很多著作流传至今,标志着 人类对老龄化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开始,对老年的研究向科 学的老年学迈进了一大步。16世纪到 19 世纪,个体老龄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957 年,法国皮撤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是最权威的、也是最早的 一本系统研究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著作。克拉克蒂比茨(社会老年学之父)的社会老年 学手册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龄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老年学的产生。二、老年学的学名1944 年美国老年学会成立后使用老年学,就把这一学科的学名固定下来。三、老年学的教学与培训 随着老年人的增加,老龄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老年福利和事业机构相应增加,需要大批老年医疗和护理人才,需要大量政府的老龄工作主管部门、协 调机构、老年人群众组织、老年产业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美国是起步 最早的。四、老年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误解二、老龄化是老年学研究的客体自 1939 年美国人寇德利发表老龄问题研究汇编后,明确了老年学的研究对象或者 说客体一老龄化。三、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性,研究人类老龄化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 何适应老龄化。第一、 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象和过程。第二、 研究人类老龄化必须区分为个体的老龄化和研究群体的老龄化两个方面,它们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老龄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灭亡,群体老龄化即人口老龄化不会导 致人类的灭亡,它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现象,个体老龄化是一往直前,不 会返老还童,而群体老龄化则是可以继续老龄化,也可以年轻化。个体老龄化主要受生物 规律的制约,而人口老龄化虽然是同个体老龄化有关,但主要是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研究 人类老龄化,两者缺一不可。第三、 老年学探索客观规律,认识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规律。第四、 人类的个体或群体的老龄化是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的,生物性对人类的衰老过 程、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第五、 老年学必须研究人类对付老龄化的对策。第三节 老年学的社会功能一、老年学的基本功能 老年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指导社会实践,老年学在制 定政策中要起到咨询、提供实证的作用。研究的任务是要提出各种改革、变革的方案,使 个人和社会适应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社会上老年人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年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对老年学 来说尤为必要。另一方面,要保持健康长寿,需要同一些反科学、伪科学以及迷信、愚昧 的观念、行为、活动作斗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老年学本身需要不断发展。二、老年学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第一、 向全民宣传和普及老年学知识,使决策者和中青年都能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后将是人类社会的常规状态,但对待人口老龄结构中老年人增多 和高龄化必须有所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第二、 老年学研究在制定老龄问题对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三、 老年学研究为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理论指导。第四、 老年学研究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基础。第五、 我国的老年学研究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老年学研究前景远大,进行老龄科学探索是我国现阶段老年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三节 老年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老年学是一门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衰老生物学、 老年医学、社会老年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经济学等是老年学 的分支学科。第三章 国外老龄问题和老年学第一节 1982 年之前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已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将来可能是个影响全局的问题。有 些基金会已开始资助老龄问题研究并酝酿组织国际老年学会,但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大, 公众知之甚少,原因有,一是到 20 世纪 60 年代,人类预期寿命还不高,二是人类认识自 身的能力不高,三是欧洲福利国家政策开始推行时老年人数还不多。20 世纪50年代,人口问题受到联合国和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第二节 1982 年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82 年,通过了1982 年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