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沙中学教师集体备课共案课题名称: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模块、章节及课时:必修三第一单元第课课时备课时间:主备教师:年月日学科:历史李芳备课组长:吴丽玫组员备课组:高二:吴丽玫、符桃风教学目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_1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教学资源课本、地图册、同步练习册及配套练习、教师用书、网络等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图片演示法、练习法等问题设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教学过程教学划、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导入新课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目标引领课前板书目标,解读目标要点(教师)齐读目标(学生)标注目标要点一、李贽的离经叛道自主学习代表主张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册相应李贽的“基础知识填空”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阅读思考任务导学代表主张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黄不恭顾炎武王夫之合作探究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影响: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课堂活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本和同步练习册课堂评价同步练习题小结:君主专制文化高压资本主义萌芽焕发生机,影响后世小结与反思反思:孔子的思想习题与作业设计习题:学业分层测评作业:学业分层测评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知识体系构建哲学思想:核心:“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亚圣”荀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L政治主张:仁政、礼法并重,以德服人。“君舟民水”说(民本思想)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J仑理观:“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老子和庄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本源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统治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兴起(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百家争鸣原因1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表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形成百家争鸣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I教汉代董仲舒新儒短想特点: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汉武帝推动儒学的措施: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意义:从汉代始,儒学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4形成:宋朝: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一一理学1,的程颍、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和理伦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天理本为一”;“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明朝阳明心学r代表人物:王阳明观点:世界本源是人心;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宋明理学的影响L积极方面: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强j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方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明 清 之 际 儒主 学 继 承 与 批 判义轻利”明末李贽的“异端”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否定“三纲五常”否定“天理”的存在张另女平等(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三大进步思想家“天下之大害”;王夫之: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反学术上,主张“经世改用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评价: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要点归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创立: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战国时期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荀子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西汉时期形成: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他主张“君权神授”,宣扬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他的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他指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土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土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清末儒家思想被洪秀全和康有为等利用。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吸收其大同思想,以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调动中下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康有为为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了起来,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儒家思想遭全盘否定。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春秋孔子孔子创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主张实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米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宋朝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颍、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方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方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大理,灭人欲”。明朝陆王心学陆是指南宋陆九渊,提出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王是指明朝王阳明,他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一一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李贽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指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抨击道学伪善。明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维新变法康有为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