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军转公选一一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关键词机会均等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型政府二、背景描述(一)概念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冨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二)主要问题非均等化矛盾突出。从城乡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可及性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有一组公开的数据:在义务教育方面,根据2010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可以得出,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842.26元,远低于普通小学的4171.45元,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普通小学的92.1%。在医疗卫生方面,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城市和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分别为2176.6元和562元,二者之间的差值达到1614.6元,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关注医疗保健。从区域情况看,当前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仍很明显。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有一组公开的数据显示:在教育发展方面,以教育资源、财政投入、设施条件等主要指标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以东中西部地区生师比为例,西部地区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比东部地区高2.3人。在医疗卫生方面,以万人拥有床位和医生数量指标看,东部地区万人床位数比西部地区高2.1个,东部地区万人医生比西部地区高3.1人。中西部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较差,许多村没有卫生室,大多数镇村医生无执业证书,医疗设备简陋。在社会保障方面,区域间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西部每万城镇就业人口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0%和32%,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89%和80%。此外,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城乡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在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面偏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调查数据,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的比例,分别为33.7%、10.3%、21.6%、31.8%和5.5%,远低于城镇居民。(三)北京现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指出,北京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已步入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全市16个区县中,东城、西城、门头沟三个区的公共服务综合(行情专区)得分名列前三。数据显示,2012年底北京经济总量达1.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产比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北京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从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来看,已经率先步入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说。科学技术方面,北京科技体制改革全面部署,全国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得以发挥,科技人员总数和高等教育人口数,在世界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基础教育方面,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在9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9万人,其中公办学校接收比例达到74.7%;基础教育经费资源与教师资源,在区县间的布局表现出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北京在教育人均资源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此外,从社会保障来看,北京市基本社会保险(行情专区)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提前达到了小康社会标准。基础设施方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二大机场,地铁里程仅次于纽约,很快将跃居世界第一,北京的旅游人次位居世界前列。从环境保护看,北京万元GDP能耗绝对值全国最低,为0.43吨标准煤,“绿色北京”战略正引领北京向生态城市迈进。“总的来看,北京的公共服务供给量非常巨大,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报告同时也指出,公共服务质量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研究报告认为,下一步布局公共服务的重点,应当包括教育均衡、改善空气质量、提升食品安全保障等。(四)相关政策1中共十八大报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2.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三、原因分析(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长期实施户籍制度造成的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附着在身份上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不同,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特征之一。虽然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的“重城轻农”现象继续存在,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依然存在城乡二元格局,有些地区因为贫富差距的拉大而更加严重。诸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广大农民解除了“大病致贫、大病返贫”的后顾之忧,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大病统筹”,而非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制度的全面医疗保障相比,农村居民显然被排除在普通疾病的保障范围之外,看似均等的制度还是不公;失业保险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大多数城镇困难居民及广大农村居民无缘失业保险,这种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均。(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1. 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社会管理观念滞后,严重阻碍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比较薄弱,长期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2.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上来,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投入,政府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经费明显偏低。3. 财政供给不均。主要体现为地方财政辖区内分配不均以及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分担比例失衡。地方财政辖区内分配不均会拉大城乡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加剧社会不公。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比例失衡造成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中央拥有大部分的财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相反,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权却承担大部分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4. 社会协同缺乏,公众参与不充分。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但是进入公共管理时代,政府只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与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一起构成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四、主要举措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涉及公共服务的各类规划,要贯彻区域覆盖、制度统筹的原则要求,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以制度统一为切入点,抓紧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工作目标和阶段任务。鼓励各地开展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可率先把农村居民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注重缩小城乡服务水平差距,预留制度对接空间。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制定并推行各类机构服务项目及其规范标准,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包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结合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户口性质相脱离,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分阶段、有重点地纳入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对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要根据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投入,保障不因经济开发活动受限制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大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力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项目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鼓励发达地区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支持这些地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机制。加强国务院各部门与省级政府间的磋商协调,保持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基本一致,推动相关制度和规则衔接,做好投资、财税、产业、土地和人口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着力加强省级政府推进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职能。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完善现有各类区域协调机制,强化其促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协作、资源共享、制度对接作用。鼓励和倡导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五、成功经验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在加拿大,每个518岁的孩子都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失业人员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标准,公民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住房保障,极其富有人性化。在财政投入上,加拿大实施财政均等化项目,并于1982年在宪法中予以公布,承诺了联邦政府为确保各省财政均等化所承担的义务,并在财政政策和具体的资金支持方面,把各省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其均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此外,加拿大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为主、政府宏观管理为辅、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监督的市场中介组织监督机制,中介组织已成为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并驾齐驱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并成为开展公共服务的组织保证。加拿大政府认为:公共服务部门冗员众多,效率低下,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公共服务部门进行有效整合。为此,加拿大于1993年将内阁及各部大约40个单位削减合并为24个,当时许多负责提供卫生服务和财务支持的机关便与失业服务机关合并,产生了一个新的机关一一人力资源部,这一举措整合了不同部门与功能,并建构了明确的关系结构,从而使所有单位均能朝相同的政策目标努力。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州与地方各级政府有明确的公共服务责任,并依此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税收协调是财政纵向平衡的主要形式。德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坚持横向平衡与纵向平衡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般均衡拨款与补充拨款、专项拨款、共同任务拨款等多种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转移支付体系。在各州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的条件下,确保了整个联邦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德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也表现在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方面。这包括内部控制机制、议会监督机制以及选举机制。近年来,德国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