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改热潮中的冷思考 请还语文课一些美感 金卫彬【摘要】课改,热潮当中还应该有一些冷思考。课改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学习先进经验,拿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组合,去芜存菁,使之为我所用。语文学习应以学为中心,积极推动自主性学习模式,但应把握适度原则。语文天生浪漫,充满了审美因素。所谓课改,应该让学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语文课堂有必要在苏派课改联盟所倡导的小展示大展示的基础上,保留传统课堂的一些精华的东西,使课堂形式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中心词】学为中心 适度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类知识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模式的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展开。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地方的课改逐渐显露出了成效,如洋思、杜郎口,都曾在国内掀起自主合作学习的旋风,全国各地的教师蜂拥而去,走马观花似的学习他们的课改模式,回去之后依葫芦画瓢,把自主合作学习鼓吹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期待也能创造出新的课改神话。目前义乌几所学校加盟苏派课改联盟,在校内全面推开“苏派课改”模式,不分学科,不分课型,一率采用课前学生做导学案、教师批导学案,课堂上学生先进行小展示、再进行大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可否认,此种学习方式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教师的导学案设计再不敢马虎了事了,问题设计都要一再推敲。课堂也热闹了,大多数学生也动起来了,学会了怎样去与别人交流,怎样在人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表面热闹的同时,笔者内心也有些许的担忧,总感觉此种学习模式,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似乎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得到许多的同时也失去了些许的美感!语文天生浪漫,充满了审美因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艺术。”我觉得自主合作性学习能很好地解决前两个步骤,在初中阶段,受限于学生的认知程序,要达到第三个步骤,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探讨。课改,热潮当中还应该有一些冷思考笔者以为语文学习应以学为中心,积极推动自主性学习模式,但应把握适度原则,毕竟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光靠理性的分析是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所以语文有必要改变刻板统一的小展示大展示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裁、课型、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地域特色作适当的调整。还语文课一些情境之美、诵读之美、阅读感悟之美。使所谓的小展示大展示为展现语文之美服务,而不是为展示而展示,让语文老师束手束脚。首先,语文课请保留情境之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情境气氛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如今苏派课改强调教师少讲或不讲,课前学生做导学案,上课就是组内成员小展示,简单的基础内容小组内解决。“兵教兵”的形式使优秀的学生得到施展他们的才华,同时也使相对落后的学生得到发展。但这种形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课文呢?比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文章讲述世界人民对发生在二战期间纳粹对克拉库耶伐次无辜民众的屠杀事件的纪念。通篇弥漫着愤怒与哀伤的气息。由于本身事件距离现代就已经比较遥远,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悲苦为何物的状况中,原本期待他们去体悟那种痛苦就已经比较困难了,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叽哩呱啦的肢解和分析课文,去理解“萨特记忆为何既是沉重 的,又是美丽的?”“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同学的小展示是热闹的,大展示是跃跃欲试的,同学的点评则是争先恐后的。句子的理解通过查阅资料,或许可以组织出多种精准的文字,但我相信此类的形式应该是没有触动孩子的心灵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的孩子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中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此类没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教学是否应该算是失败的?但如若我们能稍稍做一些调整,抛开所谓苏派课改的上课模式,结果是否会两样呢?笔者以前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讲解的很少,而是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二战期间类似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不用过多的言语,学生自然群情激愤。回到课文时,我也只是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轻轻讲述,没有过多的渲染,但课堂气氛庄严肃穆,从学生的脸上,我已经看到了他们对纳粹的仇恨,对被屠杀者的哀悼。良好的气氛营造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不是比单纯的句子词语的理解更重要吗?所以,我建议在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保留一些情境之美。其次,语文课堂请保留一些诵读之美。英国诗人密尔顿说“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语文,离不开美读。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美读,能够读出语文的音乐美。初中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诗经中的蒹葭,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一唱三叹,反复咏叹,极富音乐美。读来节奏鲜明,韵律十足,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美读,能够读出语文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我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于是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对海燕的描写,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反复体会。“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变得高亢,情感变得饱满。在此基础上,在辅以学生的小组练读以及诵读展示,效果远比单纯的问题研讨要好得多。美读,能够读出语文的情感美。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孤独之旅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极易使人产生共鸣。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语文课堂请保留一些静静地阅读之美。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它与理科的条条杠杠不同,很多时候它是不能拿来肢解的。就如同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我们只要欣赏她美丽的容颜、优雅的仪态、得体的妆容即可,如果你从医学的角度去分析她的各个器官的运作,相信是会让人瞬间倒胃口的。语文也是如此,她活色生香,瑰宝珍奇应有尽有;她峰回路转,各色旖旎的风光美不胜收。她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汉字符号,一句句意蕴隽永的名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篇篇至真至纯的美文,一部部厚重深邃的小说,想象和现实交相辉映,诗情和画意共长天一色,古典和现代竞相媲美,哲理和浪漫并肩前行。读之,拍案叫绝,品之,唇齿生香,一个个普通的文字经过创意排列组合,组成了语文世界五彩缤纷的美:语文历史的穿越美,语文书写的形态美,语文文字的凝练美,语文想象的浪漫美,语文思维的哲理美,语文表达的婉约美,语文情感的力量美,语文工具的交流美但这样的美,有很多时候又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微妙的体验感受是会让人暗自窃喜的,是再多的讨论都无法取代的,这些惟有静静地阅读才能给予。现在的教育太功利,把读书也看成了投资,希望得到收益的最大化。但这种思路,是不适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不一定非得热热闹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也可以是安安静静、思绪飞扬、独自徜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去融入不同的意境,去发现、领略并享受学语文的快乐。总之,语文有“大众快餐”“下里巴人”,也有“宫庭玉宴”“阳春白雪”。教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一个班的学生也是良莠不齐。好的东西当然值得学习,但有一点,我们应该去冷静思考,那就是“学习”是否等于“照搬照抄”?我们的课堂是否就能够用统一的模式来定型?这种不顾人的个性差异,文章的文体特点,一刀切似的上课模式,是否符合课改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我认为课改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学习先进经验,拿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组合,去芜存菁,使之为我所用。最后,我想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当中的话来作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