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檗傳心法要黄檗希运禅师(776856)洪州人(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与黄檗、黄蘖指的同一人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 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 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有传心法要宛陵 录等传世,堪为一代宗门大匠。黄檗传心法要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蘖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侄 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 耀。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运念即 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 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憇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 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纪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 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 异何如也时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 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 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 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 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 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 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 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 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 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 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 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 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 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 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 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繋。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 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 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祗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 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 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祗为妄想分别。造种种 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纵使三祗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祗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 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 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 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 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祗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 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 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 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 觉知觅心亦莫捨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 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 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 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 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祗证本心佛。历劫功用。並是虚修如力士 得珠时祗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 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 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 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 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 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 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三僧祗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 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 道人祗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 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 万四千烦恼。祗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 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 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 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 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 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 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 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 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 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 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擬 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 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 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 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 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 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 无见。即见法也。九月一曰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 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 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 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 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 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 祗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 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 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 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擊便是出世 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 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十月八曰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並为化城言 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 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 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 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 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 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 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 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捨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捨。犹如虚空无所取 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捨。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捨无希望心。是为中捨。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捨大捨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捨如火烛在 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烛在后不见坑穽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捨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捨。 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捨。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捨。所谓三世俱捨。自如来付法迦葉已来以 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 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 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 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 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 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 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 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捨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