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登山教学设计之七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1读准以下翘舌音: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2区别多音字: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mdash;mdash;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mdash;mdash;普罗宁;人物mdash;mdash;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mdash;mdash;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2齐读第一段,提问: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三)阅读第二段: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危险的小路)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不轻松。)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他们登上山顶,一股()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湖水开始反射出()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粉红色,()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唱了起来。(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