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学生谈历史课本的“读全”与“读懂”历史课本是同学们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高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读出效果。下面谈点读历史课本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 读全,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分布于历史课本的角角落落。有些同学认为,历史课本不是语文课文,没有必要全面阅读,择其重要的读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不读全不可能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不利于对历史问题的全面分析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必须读全。所谓读全,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课本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读(包括目录、引言、正文、图、文献材料、注释、思考题习题、大事年表等八个部分);二是每部分的内容都要一字不漏地读。下面重点谈一下第一方面。课本的目录是全书的一个知识框架,如城市平面图,使人一目了解全市的布局与轮廓,读了它就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各个阶段的特点。读目录,一般是按章节顺序读,但世界史,由于它是按历史的横断面编排的,可以跨章节来读,以便进行知识的归类,掌握国别史、地区史和重大历史运动的专史。引言把一章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章的纲,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极强。读引言要注重两个过程:一是从引言到正文;一是从正文到引言,前者找出引言中的观点,带着某一观点读正文;后者要求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体味引言,并用史实来证实其观点。一句话,要把引言与正文结合起来读。正文是课本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历史知识的集中分布区。读正文的有效方法是:结合目录、引言、标题揭示的基本特点,一边阅读,边思考,务必做到:编写提纲,提炼要点;依据子目,分段划层;推敲词语,圈点批划;分析史实,得出结论。小字内容是正文的组成部分,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因此也必须阅读。图是正文的延伸,分为地图和图画两种。读地图应把正文中提到的每一个地名和路线落实到地图上,形成历史空间感。图画也应结合正文的内容,细细品味,形成形象感。文献材料的阅读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并联系思考题来理解其意义。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也要细心留意,不可忽视。思考题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课后的习题是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途径。读思考题,一要明白其要求,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二要运用有关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读习题,一要领会习题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是课本内容的重点;二要在明白题意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理出要点,并注在课本上。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每册历史课本最后面都附有大事年表,有不少同学对大事年表不屑一顾。其实,读大事年表不仅能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形成历史时间观念,而且通过读年表可以把握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划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因此,对大事年表不仅要读,而且还必须熟记历史事件。记忆方法是以事件带时间记,或以时间带事件记,反复读,必能熟记。 二、 读懂,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作为高中生读全历史课本并不难,但不够,还必须读懂,读全只是读懂的前提,读懂是读全的最终目的。高中历史课本的读懂,集中体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结论的领会、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大量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有不少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比较难理解,成了同学们掌握历史知识的拦路虎。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历史概念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的深与浅,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各项技能的提高。理解历史概念,一靠上课老师的指导;二靠掌握理解的方法。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关键要认清其内涵与外延,从而把握全部。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是针对革命性质而言的,革命性质又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由于其领导阶级和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于是就产生了新旧两个阶段。沿此思路,就可得出以下结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内涵)。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领导的一部分,称新民主主义革命(外延)。另外如“专制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亚洲觉醒”等等历史概念,都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去理解。历史结论是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历史结论同重要史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历史过程,共同存在于历史的整体中,交织构成历史的基础知识。对历史结论的正确理解,关键靠两点:一是加强史学理论的学习,使历史结论的理解有理论作支撑。同学们应该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如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等。掌握了这些理论,犹如拿到了一把解开历史结论的金钥匙。如世界史课本中说“十月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革命”,这里的“最深刻”如果不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分析,就很难理解,因为十月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所以它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要深刻。二是掌握一些理解历史结论的方法:(1)推导法。课本中有不少结论可一步一步由前到后推导理解。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个结论可以如此推导: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探索到了一条中国革命道路,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扩大了党在农村中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并壮大了自己的革命力量。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人民利益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取得了领导地位。(2)联系法。把历史结论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或现实去考察、分析理解。早期资产阶级为什么是非常革命的?联系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背景就可理解。因为,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势力(主要是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资产阶级进行推翻封建势力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而说,是非常革命的。历史事件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会构建历史知识网络是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即读懂历史课本的又一重要体现。知识网络是由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三者构成的,具有立体性。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重新整理历史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一要理出历史线索(即内在联系),如网线,二要摆正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如网结。同学们在读了“一战后2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知识内容后,就可以构建一个知识网络。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有三个:(1)鲁尔危机;(2)道威斯计划;(3)诺加诺公约。三点成一线,即德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点线自然又形成了知识面,即法美英与德的关系,法希望通过赔款削弱德国,美英想通过贷款扶植德国从而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结果是德国受益,重新崛起。由此就构建了以德国为中心的2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知识网络。一节内容能构建知识网络,一章整册的知识同样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同学们平时读课本要多思考,善联系,养成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习惯,因为网络化能加深记忆,培养思维能力,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