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富源县第六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7 章节:必修2 第1单元 使用时间: 课型:讨论 展示 课时: 3 编制人:潘开道 包科领导: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荷塘月色学 习 内 容笔 记【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鉴赏抒情散文。【学习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揣摩文中的修辞和叠词、动词应用的表达效果。2、通过听朗读、学生诵读,读文入境,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知识链接】: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第一课时1、 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脱”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脉脉: 3.抓住关键句子,理出作者的游踪线索? 4. 从文中找出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全文的情感脉络? 5.文章语言美、画面美、情感也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用波浪线标注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做好准备,以便小组交流。 【学习反思及总结】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探究一、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结合写作背景及课文,分析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探究二、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探究三 品味赏析语言,找出文章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又名“移觉”,即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