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七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班级 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继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2能够较通顺的翻译此文3能流利地朗读此文【学习过程】一、请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空白处给划横线的字释义;翻译并朗读全文。晋( )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 )还 (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1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陶渊明【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能有感情的朗读此文【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本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难点:能有感情的朗读此文二、课内研讨1桃花源记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用波浪线和横线分别划出作者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句子并背诵。3.你认为村人为什么皆“叹惋”?4.为什么桃源里的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外面的人“寻而不得”结局说明了什么?5. 你认为作者借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三、课后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1)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4)辞:谢绝。(5)奚:何,什么。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8分)(1)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6分)A、河伯始旋其面目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望洋向若而叹曰若知具茨之山乎C、河伯欣然自喜曰:“然。”D、于是焉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E、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请问为天下F、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2、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6分)甲)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因此河神自己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乙)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四知识链接: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年。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中去世,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是其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22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继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2能够较通顺的翻译陋室铭3能流利地朗读陋室铭4.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学习过程:一陋室铭作者 ,文体 。二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在括号里,解释划横线的字意,并翻译句子。朗读全文。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三课内研讨1陋室陋吗?如果你认为“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不陋”理由又是什么?2.你觉得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继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2能够较通顺的翻译爱莲说3能流利地朗读爱莲说4.掌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一爱莲说作者 ,文体 。二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在括号里,解释划横线的字意,并翻译句子。朗读全文。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三课内研讨:1.朗读课文后按下面格式思考:喜欢 花,是因为 。喜欢 花,是因为 。喜欢 花,是因为 。2.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之君子者”?3.本文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四、课后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甲】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捕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赐酒而赦之。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乙】赵简子出畋,命郑龙射野人:“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伐卫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注释】(1)野人:农民(2)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2)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五知识链接:(一)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刘禹锡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参与了当时的“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官员被贬放外地。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刘禹锡在长庆四年(824年)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